本篇文章5811字,读完约15分钟

李济是谁? 他从小学霸,14岁进入清华学堂,27岁获得哈佛大学哲学(人类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人 他二十九岁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与陈寅恪、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国学院的“五位领导人” 他一生热衷于“掘墓、破碑寻找古迹”,寻找中国人的原始 他在河南新郑进行的启发式小规模考古发掘是他“挖坟”的第一步,也是中国考古的第一步 他主办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把殷商文化从传说变成信史,从而使中国历史在几百年前推移,我们关于商代的知识可以说是李济划定的。 这次发掘,塑造了中国考古学学术体系的原型,20世纪后半期中国考古界的领导人们在这次发掘中接受了考古学训练 他的发掘方法至今仍是考古学上学子应该学习的第一复印件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说:“对中国考古学来说,我们生活在李济的时代。 “李济他的论文是大哲学家罗素1896年6月2日,李济(字济之)出生于湖北钟祥,4岁进入书房,跟着某表叔叔开始读《盘古首出,天地初分》等古书。 1907年,李济随时为小京官父亲升入北京南城五城中学(北师大附中前身)读书,14岁进入清华学堂,1918年毕业后留美 1918年,李济结束了8年在清华学堂的学习生活,作为官费生,悄悄地去了美利坚合众国,开始了“放洋”的一生。 李济和同船离开上海浦江码头的官费和自费留学生中,有后来成为中央研究院代院长的朱家骅、总干事叶企孙、著名学者董时、张道宏、查良铅、刘叔和,还有赴美准备造反的职业革命家汪兆铭(即后来的汪精卫)和梁启超擅长门 李济于1920年获得硕士学位,同年转入哈佛大学主修人类学专业,成为当时哈佛大学人类学研究院唯一的外国留学生,也是哈佛成立以来较早的研究生之一。 哈佛三年来,李济随据具有国际威望的人类学大师虎藤( e.a.hooton )、罗兰b .狄克森( roland b.dixon )等教授介绍,“利用中国历史上中国和夷狄的说法,拆除中国历史材料” 这项研究课题基本完成后,李济将博士论文的第一句案合并为“中国的一些人类学问题”的英语短文,刊登在1922年2月美国巴尔库出版的期刊《中国留学生》上,征求学术界同行的意见 同年12月,美国人类学会在波士顿召开年会,参加者是当时美国顶尖的人类学家 李济对2月发表的论文进行了一点修订,带去年会公开报告 令李济和他的领导人高兴的是,参加者听完报告后,对这位年轻的东方学子的独特见解和优秀的学识报以热烈的掌声。 不久,这份报告刊登在1923年的哈佛研究生杂志上 这部《中国民族科学研究第一部着作(吴相湘语)》引起了学术界的更广泛的观察 这时,大哲学家罗素( 1920年向中国讲过课)正在修订他的着作《中国问题》。 他读了李济的论文后,“得到了一些启发性的见解”,马上引用一点段落加入他的著作 由于罗素具有的世界名声和大师的地位,随着其著作的诞生,被他引用论文的李济也紧随其后 罗素1923年,李济完成了凝聚了三年心血的《中国民族的形成:一个体系学的研究》 这可以说是基于一百一十一个现代中国人的体质属性,从春秋到明末建筑城池的迅速发展,根据十大姓的起源和分布,南北方民族融合的状况,综合中国民族的五个重要成分,对中国民族进行科学研究的开山之作。 其应用的做法和材料,一直作为研究中国社会史的学者共同模仿的标杆而经久不衰 因为这部著作的诞生,只有27岁的李济获得了哈佛大学哲学(人类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人。 获得博士学位的李济旋转马上收拾行李,告别了风景优美的查尔斯河畔和浸润了自己三年青春汗水的哈佛校园,踏上了回国之旅 他的小一步,中国考古的大李济回到了故都北京城 回国的李济被推荐为凌冰(时南开大学部主任,一说教务长)美国克拉克大学时代认识的校长,被天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聘请,首先担任南开大学人类学、社会学、矿科教授,次年兼任文科主任 南开大学教育时,由于矿科专业的关系,他认识了当时中国著名的矿产学家、地质学家翁文滩,通过翁认识了他人生旅途中具有重要转变意义的国际级地质学家丁文江(字在君)。 丁先生在欧洲剑桥、格拉斯哥等大学学习了7年,作为1911年辛亥革命回国的老字号“海龟”,获得中国地质学界的领导地位,受到学术界同事的尊敬和敬仰 丁文江李,丁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正是这种志同道合的血性和因缘,才使他们俩成为了一生的好朋友。 那时的丁文江担任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热衷于野外考古发掘和野外收集资料 这时,河南新郑青铜器出土的消息传到北平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丁文江知道了这一点,敦促李济亲自到现场进行挖掘工作 丁文江亲自筹措200枚大洋作为钻井经费,派遣地质调查局的谭锡域作为李济的助手,目的是“寻找这个地区是否有新石器时代的遗迹”。 李济受到丁文江的好意,于1923年秋天去河南新郑进行了第一次试验性的小规模考古发掘 由于土匪捣乱,当地人也拒绝合作,墓地的埋葬几乎被盗墓者挖出,发掘的收获不能完全满足 李济虽然自觉有“失败”的感觉,但还是从具体的实践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的田野经验,简单的英语报告“新正骨”问世了 李济说:“从这些无数宝贵的经验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丁文江老师对我们的苦心。” 多亏了这份苦心,年轻的李济迈出了从人类学家向考古学家转变的第一步 几年后,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下了船舷,就像飞往月球时发出的永恒不朽之声,“这是我的一小步,但也是人类的一大步”,李济是新郑发掘的第一步,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一大步。 在挖掘活动中维持主权的1924年,美国华盛顿史密森研究所的弗里尔美术馆派遣毕士博( c.w.bishop )率领代表团对中国进行了考古发掘和研究 鉴于李济在学术界日益繁荣的名声和他在中国近代考古学史上做出的最早贡献,毕士博从北京团部写信给天津南开大学,邀请李济加入北京考古事业队 在丁文江的激励下,李济决定与毕士博的考古团队合作。 他在给毕士博的回信中,首先提出了合作的两个决定性条件。 “一是在中国从事田野考古工作,要和中国的学术团体合作。 一个是在中国发掘的古物,必须留在中国 “毕士博收到信后,回到华盛顿,向他的上司弗里尔美术馆馆长洛基报告,顺便称赞李济。 两个人最终达成了协议 不久,李济收到毕士博的回复,说:“我们可以向你保证。 那就是我们不会让爱国者做他不想做的事。 “李济对这个回答很满意,辞去了南开大学的教职,1925年初,参加毕士博团队,开创了“维护主权,公平合作”,利用外资进行科学研究的先川,为后来有名的“殷墟第二、三次挖掘资金问题的处理”奠定了基础。 清华国学研究院“五位领导人”的行列中,李济加入毕士博考古事业队不久,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也敲锣开张了。 清华大学筹备处的顾问丁文江,意识到清华将来的光明前途,建议李济一边教研究院一边做研究工作。 他把李济的情况介绍给老朋友梁启超,两人共同推荐给清华学校的校长曹云祥,曹一听说李济的经验和名声,决定马上雇用他。 因此,29岁的李济作为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的指导者担任讲师工作 当时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设在该楼的1925年6月15日,清华校长曹云祥正式公布了研究院教职员名单:教授: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ল 讲师:李济 助教:陆维钊(同年9月辞职,由赵万里接手),梁廷灿,章明煌 主任:吴米 办事员:卫士生 助手:周光昼 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师生照片 前排从左到右:讲师李济,教授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 当时陈寅恪是一个还没来学校的精致的教职员阵营,受到学校内外的同人称赞 木讷寡言的王国维更高兴,主张这符合他早年关于治校的论述。 一所学校里执行教授的人多,管理的人少的话,一所学校的成绩一定会变大。 根据现在普遍流行的说法,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有“四大领导人”。 这位“四大领导人”是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 关于这个“四大导师”的称号,最初是谁叫的,后来的研究者很难考证。 赵元任夫人杨步伟说:“‘四大教授’的称呼不是我们自夸的。 这是张仲在找前任的时候这么说的。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也是这么说的。 曹云祥校长在会议中也这么叫……其实正式名称是“四位领导人”。 张仲述是当时与赵元任、胡适等人一起赴美留学的张彭春,是1910年清政府庚子赔偿金第二届直接留美生,即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的亲弟弟,清华学校教务长 赵元任给清华教授,首先是张推荐,陈寅恪由吴宓和王国维、梁启超三人推荐。 杨步伟说,“四大领导人”的说法是李济进入清华之前的事,李济进入国学院后,国学院成为了“五位领导人”。 所以,如果你认为整个国学院大学有四位领导人,那就错了。 清华国学研究院结束一生,被称为领导的人一共五人,除了王、梁、陈、赵的“四大”,第五人是“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 但是李济没有和其他四个人一起成为“五大领导人” 一种说法是,李济当时与美国弗里尔艺术馆合作组织考古发掘,在时间分配上,考古发掘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大部分工资由美方支付,每月300元,清华每月100元,两者合一,嘿嘿 清华支付的一百元不是教授的工资,所以李济只戴特别讲师的帽子 另一种说法公开于《清华周刊》第三百四十五期。 文说:“26日,李先生来学校,与吴宓博士面谈。 学校邀请那位教授,害怕妨碍bishop (毕士博)方面的考古事业,李先生打算任命临时讲师云云。 ”另外吴宓在日记中说:“下午2点,李济按约定来招聘。 特别讲师很好 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史研究专家孙敦恒表示,这种聘法是按照当时清华学校的关系规章制度进行的,这样的聘者不是李氏一个人,而是后来和李济一起去山西进行考古发掘的袁复礼,因为在地质调查所工作,所以后来清华新制 之后,著名学者梁漱溟、马衡被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讲师,也是因为两人都是北大的在职教授。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赵元任此时正式成为“四大导师”之一的教授,1929年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担任研究员,兼任语言小组主任后,来到清华授课,头上也戴着华语系讲师的帽子。 1992年,季羡林主持赵元任百岁生日座谈会的发言,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成立时的领导应该是五位,其中李济之当时的角色是讲师,但他确定属于五位领导之一。 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学生毕业证书 根据这个证明书,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可能有五位领导人。 这是李济后世不被称为“五大”之一,被称为“五位”之一的理由吧。 当然,那时的李济不知道后世因为“几大”和“几个人”的问题,会产生这样复杂的矛盾和争论,他只是有自己的有趣和志向,满怀热情地进入清华园实现了他的理想。 非常短暂的清华国学研究院解体已经近90年了,岁月风尘消除了许多怀旧的往事,师生们的身影也在朦胧的荷塘月色中逐渐淡出了世人的视野,但他们留在校园和学术界的坚实足迹依然 大师们表现出的人格光辉和点燃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圣火,就像永远不会熄灭的指路明灯一样,在诱惑后继续向前迈进 他从人类学行业正式转移到考古学行业,成为“中国考古学之父”清华日,李济和各位教授关系很好,但他最近比自己大二十三岁的梁启超。 这不仅是因为梁对他有推荐保举之恩,更重要的是两个人在处理近代田野考古这个新兴学科的看法上,有同样的眼睛和热情。 梁启超是极有远见的史学大师,也是最早介绍西方考古学理论和做法,系统总结中国以前传人金石学成果,非常重视遗迹检索和野外挖掘的热情倡导者 在清华教中,梁启超担任中国考古学会的会长,此时的李济血气方刚,精力充沛,富有西方文明中的科学知识和理念的青年才俊,用他自己的话,就像“刚出笼的包子”,热情洋溢,很多想法梁启俊 梁启超和李济极为重视田野考古挖掘得到的第一手材料 李济进入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后,在梁启超的激励和弗里尔艺术馆毕士博的支持下,让考古人类学这个新兴学科突破厚厚的清华园围墙,把教研室搬到田野之间,具有更大的舞台和更广阔的前景,因此使中国考古史上有里程碑的 1926年6月,在梅李琦的主持下,清华国学研究院和大学本科历史系教授召开了联席会议,讨论了考古学陈列室的建设问题 讨论认为“要研究我国古代文明、人类进化的进程,除了典籍以外,还必须特别为实物和遗迹的考察提供资金。” (议案由研究院和历史系共同组成考古学陈列室,两个教授组合组成考古学室委员会,推举李济为主席,主持此事,每年编制6,700元的经费预算。 李济(后排左四)与历史语所安阳考古队以此为契机,同年9月,李济与北京地质调查所地质学家、清华大学部地质系讲师袁复礼一起去山西,开始调查发掘古物的田野考古之旅,很快发现了夏县有名的西阴村遗迹。 两人组织当地民工在这里挖掘了两个多月,直到12月30日日方结束 这次发掘成果很丰富,他们一共收集了七十六箱出土器物,分装九大车。 第二年1月初,经历了几次困难的苦难和几昼夜的风饮食住宿,安全无损地送到清华国学研究院 梁启超又惊又喜,晚上给美国哈佛大学考古专家儿子梁思永写信。 信中对这些出土器物详细叙述了铜器、石器、骨器、以及许多复杂的陶器图案等问题。 梁启超写道:“另外,他们最擅长的是得到一半茧,表明石器时代人们会做线。” 对于这次考古发掘的重要意义,具有极其科学观点的梁启超说:“这几年( 1920年以后),瑞典安特生在甘肃、奉天发掘的这种图案的陶器,对中国文化的西来来来说,经过这次挖掘,他们翻了这个事件。 “(李济)‘以考古学家的角度看中国,到处都有钱,可惜没人能捡到’,这太好了。 梁启超渴望在美的学习梁思永好好学习学问,回国后跟随李济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事业。 山西省西阴村遗址发掘成功是中国人第一次独立开展的发掘事业,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 用坚实的出土材料否定瑞典安特生提出的“中国文明西来”,标志着现代考古技术开始在远东这块古老的大地上生根发芽 作为人类学家的李济从这次成功正式转向考古学行业的探索和实践,奠定了他开创中国近代考古学快速发展史上一代先河的大师地位,以“中国考古学之父”之名载入史册 然后在1930年,他主持发掘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迹,把龙山文化展现在世界面前 1929年,李济(打伞者)在安阳从1928年到1937年,他主办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殷商文化从传说变成了现实,中国的历史发展到了几百年前。 直到今天也被认为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发掘之一 (原文《李济:鲜为人知的中国考古学之父》刊是《名人传记》年第一期)年第一期封面 )

标题:【热门】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是怎样炼成的

地址:http://www.ao2i.com/bjxw/14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