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162字,读完约18分钟

原创最爱你历史

今年6月以来,

全国共计250多条河流发生超警察以上的洪水,

占所有超警河的92%

洪水集中在西南部的四川、重庆和贵州

长江中下游湖南湖北江西安徽

还有南方广东、广西等省、市、自治区。

中国是洪水频繁发生的国家,

事实上,从大禹治水,

中华文明史。

本质上是与洪水作斗争的历史

以黄河为例,

2000年以来仅创纪录的水灾就达到了1500次以上,

重要的改道达到了26次以上

另外长江流域持续了1300多年,

光是创纪录的水灾就达到200多次。

在世界范围内,

印度恒河流域、中国长江流域、越南湄公河流域

是世界上洪水风险最高的地区

在中国来说

中国国内的洪水频繁

第一受气候、地形和水系特征三个因素的影响。

▲中国洪水集中区域

在气候上,

中国每年的降雨和洪水

主要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

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和,

这两个温暖潮湿的气流每年都进入中国。

中国从西南部的四川、重庆、贵州,

到东部沿岸的广东、广地、浙江

去江南、江淮地区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

都容易遭受水灾。

▲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是引起中国洪水的重要气候因素

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的分解

今年长江流域遭遇洪水,

第一是今年从太平洋来的东南季风爆发很快

另外,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异常变暖

这两条温暖潮湿的气流加速到长江中下游后,

另外与南下的寒气在长江流域长时间交战,

结果,今年一进入梅雨就明显变强,雨明显多。

▲洪水淹没了南方城市

洪水与气候密切相关。

因为,如何战胜气候和洪水,

是古代许多政权兴衰成败的关键

其中,春秋战国时代的秦,

在成都平原和关中平原分别制服洪水,

为毁灭其六国、建立大秦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

秦惠文王派遣大将司马错等人,

从关中地区南下

分别毁灭巴国和蜀国,

拥有现在的四川省和重庆市等巴山蜀水地区,

当时司马先生错了

秦兼任巴蜀地区,

不仅扩大国土面积,

拥有巴蜀地区的人口和财富,

把弱小的秦富国强兵,

然后从巴蜀地区顺江东下,

也可以攻击楚:

“蜀得楚,楚亡天下并! ”。

但是,古四川地区的成都平原经常洪水泛滥,

为了驯服洪水

秦统一天下制定依据

在四川省被驯养了将近60年后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

秦派李冰去蜀郡太守

最终李冰通过建设都江堰

控制岷江,成功控制岷江,

使成都平原从以前的洪涝中多发

干旱从人、物产变成富裕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成立后,秦国通过制服岷江扩大了国力

事实上,秦可以住在离蜗牛西北的狭窄土地上。

屡次出关消灭六国

和洪水的管理有很大的关系。

李冰成功驯化成都平原洪水约十年后

公元前246年,是秦王婴政的统治元年。

因为韩国担心秦频繁出兵,

为了消耗秦国的国力

于是派水利专家郑国去秦国当间谍,

向秦之西引洮水向东灌输洛水

建设长达三百多里的超水利工程。

从秦国所在的核心关心中地区分解

因为关中地区在秦岭的背风坡,

这种降水没有秦岭迎风坡汉水流域多,

这引起了困境。

关中地区平时缺水,

但是雨季洼水等河流泛滥

关中地区的土地很难耕种

关中地区引水

后世被称为“郑国渠”的水利工程,

先秦时期难以控制的洼水

最终灌溉,成为造福整个关中平原的福音,

郑国渠开工多年后,

郑国被揭露为间谍,

当时,秦王婴政大发雷霆想杀郑国。

但是郑国说“始臣是间谍,然渠成也是秦(国)的利”。 臣为韩(国)延年益寿,为秦立万世之功。 ”。

王宪政理性认识到郑国说的合法性,

于是继续让郑国主持水利工程

郑国渠完成后

通过引进泥沙量多的浊水进行灌溉,

大幅度增加关中平原整体土地肥力

之后,原本土地贫瘠,农业困难的关中平原,

成都平原之后,

迅速崛起为先秦时代的另一个天府国家

《史记》《汉书》对此评价如下。

“所以关中是沃野,无凶年,秦富强,死与诸侯。 ”。

因此,通过建设水利工程和控制洪水,

秦国最终依靠成都平原和关中平原的肥沃,

作为经济的基础

一个接一个地毁灭六国,

最终在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

建立了秦朝。

自古以来,

许多人关注秦商鞅变法以后的富国强兵政策

但是,在都江堰和郑国渠建设几十年后,

秦国据此奠定了充分的农业和经济基础。

为了大秦王朝的建立,

提供了根本的支持。

我们谈了洪水的三个因素

第一是气候、地形和水系的特征

在气候之外,

在中国,地形也是洪水的主要原因。

从秦国的另一边分解

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

秦岭山脉受阻

温暖的气流被关中平原的南风挡住了,

在这方面秦岭背风坡上的关中平原比较缺水

另一方面,迎风的斜坡,

秦岭南麓发源地汉水(汉江)流域洪水多发。

▲东南季风一方面被秦岭山脉挡住变化为降雨,形成汉江,另一方面引起了关中平原的相对缺水。

东汉末年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当时天下已经进入三国鼎立之势。

刘备保护荆州的关羽

在今年七月的雨季

率领大军北上,攻击汉水流域襄阳和樊城,

到了8月,由于大雨持续,

汉水洪水泛滥

曹操大将、于禁、庞德等人率领的大军被洪水包围,

于是关羽出兵大败曹军,

砍掉庞德,投降禁区。

这个史实,在日后小说《三国演义》中,

演绎了关羽成为“水淹七军”的故事,

帮助关羽战胜曹军的关键是

是秦岭南麓山脉受阻发生的丰富降水。

由于山脉妨碍了降水,

后世也经常影响历史。

在中国的西部宁夏等地,

贺兰山,六盘山南北走向。

因为东边风吹坡有丰富的降水量,

这位于贺兰山、六盘山以东的银川等地,

变成了“塞上江南”。

古语经常说“黄河百害,唯一一套”。

这个“一套”

指贺兰山以东的河套平原等,

这个说法的基本是,从气候来说,

在银川等地位的贺兰山的东风斜坡上,

充沛的降水最终使整个河圈平原受益。

在这种气候和地形的有利支持下,

党项人在唐末和五代十国时代逐渐崛起,

到了北宋宝元年( 1038年),

李元昊正式称帝建立西夏国,

北宋和辽国分庭抗礼

西夏国的国都,

正是在兴庆府(今银川)建立的。

依靠河圈平原的有利地形和丰富的降水。

党项人在这里建国达189年,

结果到了1227年被蒙古人攻击消灭了。

在完成党人一代伟业的背后,

来源于贺兰山脉以东的有利地形和降水。

▲贺兰山脉的阻止实现了河圈平原的降水和丰富

山脉为了阻挡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温暖潮湿的气流,

这也影响了中国南方的开发进程。

在南方的广东、福建、浙江,

这三个省被南岭山脉、武夷山、雁波山、天台山脉遮挡,

因为,夏天的季风和温暖潮湿的气流北上时,

因为广东、福建、浙江位于这些山脉的风坡上,

因为这也是雨最大的地区

因为雨多,洪水多,

这三个省在中国历史上,

相对落后于北方地区的开发,

尽管是海洋时代,广东、福建、浙江,

滨海占有特征,但在古代,

这不是有利的自然条件。

仔细分析中国洪水多的地区

平原地区、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

经常遭受洪水袭击,

这是位于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平原

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汉平原、江南等经常遇到洪水灾害的重要原因。

这场洪水的淹水,

引起了考古学上的混乱

看看下一张照片

史前时代华北平原的腹心地带,

找不到人类活动的城下町和村落的遗迹,

考古学上几乎是空白的

在该空白区域周边,

有很多人类活动的文化遗迹。

这个考古学空白出现的理由是

在战国时代以前,

黄河流经华北平原注入渤海,

汛期河道总是呈漫流状态,

这样的洪水到处奔流着

中华先人不能在华北平原核心的黄泛区生活。

因为出现了这种奇怪的考古空白现象。

又从长江流域分解

地势低洼的湖平原周围

也是洪水较多的地区。

比如洞庭湖自1949年建国以来

洪水的灾害一直多发。

根据履历,

洞庭湖平原从公元276年到1524年

大洪水灾害的平均间隔是80年

从1525年到1851年

大洪水灾害的平均间隔是二十年

从1852年到1970年代

大洪水灾害平均每隔五年

进入20世纪80年代

洞庭湖平原的洪水

每三到四年

发洪水。

事实上,在魏晋南北朝以前

现在的洞庭湖地区,

本来是河网化的沼泽平原,

当我到达东晋南朝

洞庭湖终于形成了。

南朝时代,

洞庭湖的水域面积约为500平方公里,

到了唐宋时代

迅速发展到800英里

由于长江排出大量的水和沙子,

这是继续研磨洞庭湖的湖底,

自来水增加或湖底增高的情况下,

洞庭湖的水面继续扩大

清朝的道光时期达到八九百里,

鼎盛时期,

洞庭湖的洪水面积预计将达到6000平方公里以上,

洞庭湖的扩大过程

这本身就是洪水泛滥的结果。

▲洞庭湖的演变示意图

但是进入近代以后

由于人口急剧增加,长江上游的开发和植被受到严重破坏,

这增加了长江注入洞庭湖的泥沙,

洞庭湖水面出现沉积和缩小

至今整体缩小,分割成几个湖区。

另一方面,洞庭湖周边的大规模围湖造田还在继续,

在自然和人类发展的双重影响下,

洞庭湖的湖面和蓄水能力正在下降

洪水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作为影响洪水发生的第三重要因素,

水系的特征也不能忽视。

以黄河为例,当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

最高达到33亿吨。

黄河泥沙中,大部分只有1/4被运到了海里。

2/4沉积在山东东营利津以下的河口地区,

每年建设38平方公里。

另外,黄河每年有1/4亿吨泥沙

堆积在山东东营利津以上的河流中,

黄河河床不断淤高悬河。

▲黄河“悬河”的形象

黄河泥沙不断堆积

另一方面,黄河流域的气候比较干燥。

年降水量只有200-700毫米,

由于蒸发量高、流量非常缺乏,

同时降雨量在一年内分布极不均匀

经常集中在6~9月。

多为暴雨的形式

几天内倾斜每年一半以上的降水量

这些要素的综合叠加,

结果黄河在雨季汛期经常泛滥,成为灾害。

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土质柔软,

因为即使没有人人为地大规模破坏森林,

黄河中的泥沙

从黄土高原自然流失也有50%以上,

进入战国时代以后,人类的开垦不断推进。

黄土高原的植被逐渐被破坏,

战国时代,

黄河已经有了“浊川”的名称。

▲千山万坛黄土高原是形成黄河的最重要原因

进入汉代以后黄河开始泛滥。

西汉东汉四百多年来

黄河一共溢出了九次。

平均每四十年一次

东汉王景主持黄河治水后,

黄河稳定,

其最重要的理由是,

历史进入魏晋南北朝后

由于北方游牧民南下,农耕活动减少,

有利地保护北方森林植被,

这降低了黄河泛滥的概率。

但是随着隋唐帝国的统一

中国人口增加,黄河上游的森林植被也正在被破坏。

进入唐代以后

在唐朝290年的历史中( 618-907年),

黄河共溢出24次,

平均每12年一次,

频率大幅度提高。

进入五代十国后

由于统一帝国的管理不足和战争频繁,

黄河平均每三年发生一次河患,

公元946年,黄河从夏天6月到冬天10月,进一步

每个月都发生决口

河南、河北各郡淹死,饿死达数万人。

进入北宋以后

在北宋167年的历史中( 960-1127年)

黄河发生了长达66年的洪水

平均每2.5年决口。

▲黄河水灾的历史照片

黄河这样的高砂土、降水量少、分布极不均匀的特征是,

黄河也出现了“善泥、善决、善移”的优势。

黄河这个善于决口的优势在于,

黄河总是成为王朝交替的辅助动力,

隋末年,公元607年,

山东、河南一带黄河发生超级水灾,

"我没有漂流30多个郡. "

到了611年,山东、河南再次发生洪水,

“40多郡不漂,民相食,相卖为奴婢”。

在隋朝灭亡前两年的公元617年

山东、河南再次发大水,

“死者日数万人”。

由于这样的黄河流域的残酷洪水,

人民蜂拥而至,

在洪水泛滥的河南

瓦岗军迅速崛起,

最终揭开了隋朝灭亡的序幕。

到了元朝结束时

由于黄河频繁决口,

蒙古人以水利专家贾尔为总指挥家

动员几十万民工治理黄河

尽管嘉鲁说他成功治理了黄河,

但是官员在治河过程中继续敲诈,

这引起了人们的混乱,

当时白莲教的领导人韩山童、刘福通等,

“石人一眼就挑衅黄河天下反”的偈语聚集了人心,

然后终于发动了红旗军的起义,

元王朝在黄河水灾的帮助下,

最终在战乱中走向灭亡。

中国的洪水频繁发生

除了气候、地形、水系特征三个自然要素外,

人为干预也是重要因素。

以开封城的没落为例,

进入元明清三代后,

三个王朝仅在641年间( 1271-1912 )

黄河在开封国内决口达到300多次,

其中有数十次洪水袭击城,7次淹没开封城的记载。

黄河的自然性泛滥被破坏了,

实际上,开封城遭遇的“人祸”也很突出。

在公元前225年,

当时秦大将王喷攻击魏国,

拨过黄河水灌溉魏都的栋梁(现在开封)。

大梁城堡被淹没了三个月

最后魏王假不得不出城投降。

到了明代末期的1642年,

李自成在第三次围城开封时,

派遣了数万名士兵,

扒开开封城附近的黄河马家口的堤坝,

黄河直汴

市内34万人死亡

最终只有三万人牺牲了。

在自然和人为干预的多重打击下

开封北宋时期人口达到百万的世界第一城市

最终到了清代

人口锐减到清代干隆16年( 1751年)的12万人,

之后,开封彻底没落,

沦落为国内的三四线城市。

▲北宋“清明上河图”局部。 开封的陨石坑,本质上是黄河频繁决口的结果

开封城多次被毁灭只不过是个案例。

其实自宋代以来,

人为干预是

中国洪水频发的比例不断增大,

比如1127年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灭亡后,

金人不断南下,

为了阻止金兵铁骑

128年,

南宋军现在在河南滑县西南扒开黄河大堤“用水当兵”,

由此黄河流入泗水

再次用泗水注入大海。

128年的这次人祸

我没有阻止金兵南下

相反,

引起了黄河下游的第四次大改道。

这次宋军扒开黄河堤防后,

黄河形成新旧两条河,

我在黄河到淮河之间徘徊

这个位置刚刚受益于南宋和金国的对峙前线,

因为这宋金双方都不打算堵住决口。

黄河贯穿南宋时代,

一直在北方到处泛滥。

▲从战国到清代,黄河改道泛滥的范围:从北到天津,从南到淮河

但是,人为因素给黄河流域带来的苦难还没有结束。

哀宗开兴元年( 1232 ),

在蒙古人的追击下,

哀宗不得不南下逃到开封。

逃到离开封只有100公里左右的归德(商丘),

当时金兵试图扒开黄河淹没蒙古军队。

结果,派遣了刮堤坝的部队全歼。

之后,蒙古军队永远坚持下去,

直接来了就花计谋淹水归德(商丘)

蒙古人然后扒开黄河的堤坝

难道归德(商丘)城堡地势高,

黄河的水居然绕着城堡流去,

但是泛滥的黄河,

给黄泛区造成了很大的损害。

蒙古人扒开黄河两年后,

公元1234年,他在金朝危机中去世

当时南宋军队北上与蒙古人争夺中原。

为了阻止宋军

蒙古人再次拨开黄河

这次地点选择了离开封城北只有20公里多的寸金淀。

这也改变了黄河历史上的第五条大路。

从1127年到1234年

宋人和蒙古人交替扒开黄河三次,

黄河频繁地改道

之后黄河的洪水更大了,

到了明代,明代的历史在276年中( 1368-1644年),

黄河在112年发生了洪水。

到了清朝,

黄河更是平均每三年决口一次,

康熙初年几乎每年都决口

到了1855年,黄河在铜瓦决口改道

洪水波及河南、山东、直隶共计3省10府40余州县,

受害面积约为3万平方公里,

由于没有堤坝的约束,

之后洪水泛滥了20多年,

泛流幅度达到200公里以上,

其中仅被洪水冲走和浸水的县城就有6、7处。

濮州、范县、齐东等县城必须迁都避水。

▲九曲黄河成就了中国,给中华前人带来了深深的痛苦

在气候、地形、水系特征、人为因素的多重干涉下,

中华帝国的洪水不断发生、泛滥,

这给我们的前人带来了深深的痛苦。

促进秦国的强大和中华帝国的统一,

间接导致了隋朝和元朝的灭亡。

开封城的兴衰与没落,

除此之外,

洪水也给中国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比如洪水的冲击,

我在洗航线

使长江、珠江成为高质量的黄金航运水道。

另外,洪水不断地为中国创造新的陆地。

以中国为例,中国有国土面积的10%。

本质上是数千万年来

洪水泛滥的泥沙撞击成了洪泛平原地区。

以华北平原为例,

31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平原

其实是黄河运送泥沙

几千年来一直在冲洗沉积物。

▲黄河海口海岸线变化情况

据统计,从1954年到1982年,

黄河一共为中国达到1100平方公里,

在黄河出海的山东东营,

黄河泥沙堆积形成的陆地运动,

山东的海岸线每年外延0.47公里。

进入20世纪80年代

由于来自黄河的水量和泥沙的碰撞量减少,

黄河每年旱作的成果

每年从3万亩减少到每年1万亩

即使如此,

在黄海出海

由于洪水和黄河的力量

中国的国土面积依然在持续增长。

▲黄河海口的土地依然“成长”

另外在长江海口的上海,

现在面积1269平方公里的崇明岛,

1200多年前的唐朝时,

还是刚出头的小沙洲。

经过长江泥沙的不断冲击,

崇明岛至今还在继续“成长”。

再过五十年

崇明岛与长江北侧的江苏南通相连,

其根本原因是,

在长江的水流里

我在为中国塑造新大陆。

▲崇明岛因长江水沙,依然“成长”

总之,综合来看,

洪水持续了数千万年

其实一直默默地改写着中国史

特别是大禹治水的四千年以来,

洪水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更多的重叠,每天,

在人类和中华民族有力的势利主义下,

洪水和河流湖泊

不久就会受益。

造福中华民族和天下苍生。

参考文献: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本文是网易信息网易号新人文浪计划合同账号【最爱历史】原件复印件,未经账号授权,禁止擅自转载。

喜欢热爱历史的父母们,欢迎来到我们的网民群。

原标题:《中国洪水简史》

阅读原文。

标题:【热门】中国洪水简史梳理

地址:http://www.ao2i.com/bjxw/14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