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53字,读完约2分钟

内涵。 党外代表人是指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做出巨大贡献,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非中国共产党人。 “非中国共产党”是身份要求,“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是政治要求,“做出巨大贡献”是业绩要求,“有一定社会影响”是群众的基础要求。

““党外代表人士”是谁?”

标准。 党外代表区别于普通党外人士的本质优势是“代表性”。 其基本标准是政治稳固、业绩突出、大众认可,即政治性、专业性、大众性“三性”合一。

““党外代表人士”是谁?”

范围。 主要包括“6个队伍”。 他们是民主党派代表、无党派代表、少数民族代表、宗教界代表、非公有制经济代表和港澳台海外代表。

“党外代表”:这个称呼大家都听过,但那个指的是谁,大家不一定很清楚。 现代历史上有“党外人士”、“民主人士”、“爱国人士”、“非党人”等,改革开放后出现了“非中国共产党人士”,现被称为“党外代表人”。 这么多称呼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党外代表人士”是谁?”

“党外人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出现并采用的称呼,尤指中国共产党员以外的人,是中国共产党内部统一战线各方面人士的总称。 这个称呼实际上没有区分“党外”一词的“党”,容易导致民主党派不是政党的误解,这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八个民主党派。 “非党人”的称呼也有这个问题。

““党外代表人士”是谁?”

“民主人士”“爱国人士”:新中国成立前后特定时期采用的概念,主要指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参加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党外进步人士。

“非中共人”:这个称呼将“党外”确定为“非中共”,消除了与通常意义上的政党概念的混淆。 后来有人提出“统一战线代表”的概念。 其优势是可以囊括统一战线的所有工作对象,也有助于消除对统一战线“以党划定边界”“内外区别”的感觉,但缺陷范围广,对比性不强。

““党外代表人士”是谁?”

党外代表人: 1955年,中央在认可陈毅同志的报告中,采用过“党外代表人物”的概念。 1990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统一战线的职工会议上首次采用了“党外代表”的称呼。 这个称呼体现了统一战线的历史沿革和中国共产党和党外人士联盟的性质,具有比较广泛的影响和认同度,成为目前被最多采用的统一战线的从业对象称呼用语。

““党外代表人士”是谁?”

(由中央统战部推进办公室提供)

标题:““党外代表人士”是谁?”

地址:http://www.ao2i.com/bjxw/19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