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31字,读完约3分钟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通过撰写学术论文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是学术研究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可以说,论文撰写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论文发表期刊的档次,同时也关系到作者的学术影响力和被同行专家的认可度。
因而,为了使自己撰作的SCI论文在学术观点、论证逻辑、结构以及遣词造句等方面都能得到一个完美的呈现,我们应该将论文写作的“冷”“热”处理结合起来。
1、冷处理
所谓论文写作的“冷”处理,就是在论文初稿完成后,暂不修订、增补,更不要急于发表,而是先搁置一段时间,再拿出来斟酌修改。时间短则几天,长则几个月甚至几年。这样做的好处是,把已经完成初稿的论文放置一边,自己则开始重新忙于其他科研任务,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把已完成论文的观点、材料、论证结构等方面的内容在大脑中冲淡一些,有时候甚至可以遗忘。
在对论文中相关内容模糊淡忘的情况下,再重新来审视、修改、完善自己的论文。这样可以给大脑更多的回旋余地,思路会扩展,认识会升华。在初稿撰写的基础上,更好地发现自己论文中的不足和遗漏,有时甚至会完全否定自己以前得出的结论,对相关问题作出新的思考和评价,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并重新进行论证。对于提升个人学术能力来说,这无疑是在自我否定基础上的超越。
论文写作中的“冷”处理适宜于难度较大、需要长时间反复论证的课题。在论文初稿长期搁置的情况下,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有时会产生新的灵感和思路,然后再重新回头来修改自己的论文,这样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如果课题难度大,论证需要的材料和数据又比较复杂,完成初稿后就急急忙忙修改发表,所得出的结论则缺乏科学性又不能得到学界同行的认可。若被退稿,不但浪费了宝贵的精力和时间,而且也很容易挫伤自己的学术自信心。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在科研中千万要不得。特别是对于一些中青年学者,刚刚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恃才逞能,急于得到学界同行的认可和肯定,容易犯这样的错误,殊不知欲速则不达。
2、热处理
所谓论文写作的“热”处理,就是指在论文初稿完成后,马上审核补充,一鼓作气将论文修改完善,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样做的好处是,论文刚完成初稿,头脑中对这一问题有完整的思路和行文逻辑,科研焦点集中,观点明晰,整个大脑都围绕着一个论题在思考,对自己的论文有全局的把握,容易深入,再进一步也不难。这样趁热打铁,一气呵成,将论文完善。
对论文进行“热”处理,适宜于思考较深入、观点明确、材料和数据准备都比较完备且短期就可完成的课题。若初稿完成后就搁置下来,不闻不问,慢慢头脑就从问题的思索中退了下来,对相关材料和数据也变得生疏,以后再去修改补充就会比较困难。
论文写作中的“冷”“热”处理要因人、因时而异,根据研究课题的具体情况、难易复杂程度而定。因为个人的科研条件、阅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相关问题的看法、知识储备和积累的程度以及论文写作的习惯等都各不相同,所以,究竟采取何种处理方式,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标题:医晋通 论文写作的“冷”“热”处理
地址:http://www.ao2i.com/bjxw/21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