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478字,读完约16分钟
今天给大家汇总了教育学的单选题知识,重点内容已经标记出来了
教育学单选题知识汇总
关注题王网:搜题看答案,历年真题,试题答案全免费,题王网为考生提供高效、智能的职业教育题库。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学校结构、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2.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4.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5.学校文化:物质文化、组织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核心,精神文化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以及理想成分。
6.内发论代表人物有孟子性善论、弗洛伊德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格塞尔双生子爬阶梯实验。
外铄论代表人物有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和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7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由...到...)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陵节而施”。
8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两个年龄阶段+特征的对比)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不能搞“一刀切”
9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速度不平衡)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
10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同一个人)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
11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两个以上个体)如有的学生热情,有的则冷漠;有的学生合群,有的则孤僻等等,教育必须因材施教
12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或物质前提。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13.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孟母三迁”的故事。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出淤泥而不染”,成为很有作为的人。如司马迁遭宫刑而作《史记》,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等。
15个体主观能动性及作用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16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17个体本位论: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洛克、福禄贝尔等
18社会本位论:荀子、柏拉图、康德、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那托普、凯兴斯泰纳等
19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0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21学校教育制度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22双轨制学制(欧洲)、单轨制学制(美国)和分支制学制(中国)
23壬寅学制,我国颁布的第一个近代学制,但未实施;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是实行新学制的开端。该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壬子癸丑学制,蔡元培主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
壬戌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24文献的分类:
按文献的功能可以分为:(1)事实性文献,即事实性文献指专门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事实依据的文献,如文物、教育史专著、各种测验量表、各类教育实验报告、教育名家教育实录等。(2)工具性文献,即为教育研究提供检索资讯的文献包括工具书、学术动态综述、网上检索查询等。(3)理论性文献,即专门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理性认识的文献,包括教育专著、论文、文集、教育家评传、方法论著作等。(4)经验性文献,即专门为教育研究者提供感性认识的文献,如调查报告、工作总结、教育参考书、教学大纲等。
根据加工程度不同可分为:(1)一次文献,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2)二次文献,即对原始文献加工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的检索性文献,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3)三次文献,即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和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浓缩而成的参考性文献,如动态综述、专题评述、进展报告、数据手册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等。
25教育观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观察法是教育研究中使用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
教育观察法按不同分类方式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结构观察、准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开放式观察和聚焦式观察。
教育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收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在调查的过程中,经常利用观察法作为调查和核对材料的手段。调查研究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问卷法和访谈法。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在严格控制或特别创设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记录、测定教育现象的变化,研究教育条件与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科学结论的研究方法。
教育经验是指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获得的有关教育活动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和情绪体验。这些教育经验因其来源于实践,经过了教育工作者的亲身经历,因而具有生动、具体、鲜活、情境化等感性认识的色彩。
行动研究法,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由教师或与专家及研究人员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它是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
个案研究就是广泛搜集个例的资料,彻底了解个例现状及发展历程,对单一研究对象的典型特征进行深入而缜密的全面研究分析,确定问题症结,进而提出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通常也被称为个案法、案例研究法。
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或各地区)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研究方法。
历史法是通过对人类历史上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搜集、鉴别和整理,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去认识教育发展规律,指导现今教育工作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历史法以逻辑分析为主要方法,具有历史性和具体性。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教育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质性研究必须在自然情景下进行;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相关性;研究结果多以文字形式表达,辅以图片、照片和录像等。
26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和对学习的要求,以及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按课程的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按课程的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按课程的呈现方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27古德莱德关于课程的分类:
理想的课程,即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例如有人提议在中学开设同性恋教育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就是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即任课老师所领会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即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
28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29西方的“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著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之中
30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31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技能领域目标。
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
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编写各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主要依据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师将课程标准作为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33教科书的编排通常采取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形式。
34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
35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6泰勒 “课程理论之父”“教育评价之父”
学校应努力达成哪些目标?(目标)
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内容)
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方法)
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是否达到?(评价)
37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主要理论基础有建构主义思潮、多元智能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8课程的横向结构和课程的纵向结构:直线型课程和螺旋型课程
39新课改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0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4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性与概括性2.引导性与指导性3.简捷性与高效性4.交往性与实践性5.教育性与发展性
42形式教育论(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洛克、裴斯泰洛齐
实质教育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赫尔巴特、斯宾塞
43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44科学性与思想性(教育性)相统一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
(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3)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4)产婆术-苏格拉底
(5)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朱熹
循序渐进原则(序列原则)
定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系统性教学原则”-夸美纽斯
巩固性原则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孔子
复习是学习之母—乌申斯基
因材施教原则
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墨子
45.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实践活动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46个别教学制是古代学校的主要教学形式
47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48.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班课时
49“导生制”(贝尔—兰卡斯特制)
分组教学制: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道尔顿制:帕克赫斯特,自学+答疑
特朗普制:劳伊德•特朗普,大班教学、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50备课内容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51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发展水平进行的评价。目的是因材施教。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评价。目的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的评价
根据评价标准的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常模参照性测验、绝对性评价目标参照性测验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根据评价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是对评价材料作“质”的分析,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演绎、归纳等逻辑分析方法,对评价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思维加工。
定量评价是对评价材料作“量”的分析,运用数理统计、多元分析等数学方法,从纷繁复杂的评价数据中提取出规律性的结论
52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道德认识是前提和基础,它是将道德体验转化为道德需要的关键因素。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起着维持作用。道德行为是关键,是衡量个体思想品德高低的重要标志。
.学生在活动交往的过程中形成思想品德
德育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学生思想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规律
53疏导原则
颜回评价孔子:“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体现了德育的疏导原则。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我们对每个人所提出的要求,就表示出对于个人的力量和能力方面的尊重;而在我们的尊重里,同时也表示出我们对个人的要求。”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54说服教育法 、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评比竞赛法、奖励与惩罚法(品德评价法)、指导自我教育法
55班集体形成发展时期
形成期
在这一时期,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已经出现。但是集体特征还不稳定,班级的奋斗目标和行为规范尚未完全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
巩固期
这一阶段是班集体开始稳定发展的时期,班集体的特征已经鲜明地展示出来,稳定下来。
成熟期
这一阶段是班集体趋向成熟的时期,集体的特征得到充分而完全的体现,并为集体成员所内化,全班已成为一个组织制度健全的有机整体,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并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整个班级洋溢着一种平等、和谐、上进、合作的心理气氛。
56了解学生,这是班主任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了解学生的方法有:观察法、谈话法、分析书面材料、调查研究。
57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58课外活动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类型:
(1)社会实践活动 :参观、考察、宣传、游览、社会调查访问等
(2)学科活动 :分学科组成不同小组,或根据某一专题成立小组。各小组通过展开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进一步学习、理解、掌握学科知识。
(3)科技活动 :举办科技讲座,参观游览,成立无线电小组、航模小组、园艺小组等,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实验、小论文等“五小活动”
(4)文学艺术活动 :组织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论、参观展览等,还可以成立美术、书法、摄影等文艺小组
59.教师的劳动特点:创造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育机智)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示范性(学生的向师性、模仿性、可塑性)
60.教师的知识素养:1.政治理论知识2.科学文化知识3.专业知识(本体知识)4.教育科学知识(条件知识)
61.导入方法:直接导入、直观导入、复习导入、故事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悬念导入、实验导入问题导入等
标题: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学人物记忆|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题王网tiw.cn
地址:http://www.ao2i.com/bjxw/24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