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126字,读完约10分钟

唐代以来,官方设立了专门机构,用纪传体裁编纂了前朝正史,成为各王朝昭告本朝正统的惯例 清朝的干隆帝,与《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正史一起发行,被命名为《钦定二十四史》,表现出本朝的文治武功无与伦比 中国最后的王朝清朝结束后,也有《清史稿》,迎来了中国纪传体正史的结束 《清史稿》经过14年修改,1914年开设清史馆,1927年开始发行后,一度被列为禁书,1977年中华书局订购出版了校本《清史稿》,使这一未完成的正史成为现代最好的版本 一、袁世凯、张作霖支持赵尔巽等清朝遗民修本朝史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溥仪退位,之后清帝被迫让有效的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总统 袁世凯是原清末重臣,此时又掌权,没有衷心支持共和制。 1913年他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之后将内阁制改为总统制,总统任期十年,可以连任 袁世凯认为,他的北洋政府相当于代清王朝引起的新朝,因此历代新王朝易代修史以前的传人也必须继承。 1914年,袁世凯发布总统令,成立清史馆编纂清史 清史馆是在故宫东华门内的原国史馆基础上设立的,以著名前朝遗老赵尔巽为馆长,邀请总编纂、编纂、协修等前后100多人组成了修史队。 赵巽( 1844—1927 )是汉军正蓝旗人,于同治末年入伍,官达湖南巡抚、四川省长等,在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东三省省长赵尔巽在奉天设立了保安会,试图拯救大楼倾斜的清朝。 民国成立后,赵尔巽隐居青岛,宣布“不当贰臣”,袁世凯组织清史,亲笔邀请他上山后,他去北京担任清史馆馆长 清史馆的其他重要成员如缪荫孙、柯敕不应、吴廷燮等也是清朝的遗老 袁世凯修清史包括笼络前朝遗民支持本朝统治的目的,因此此时的清史馆,在袁世凯的大力支持下,规模齐全,经费充足,人员齐全 1916年,袁世凯称帝,不久受到各方反对,取消帝制,后来生病,北洋军阀崩溃,皖系、直系两大派系相继统治中央政府。 这时,北洋政府财政困难,另一方面,继任的军阀们不像袁世凯那样热衷于清史的编纂,因此清史馆的经费不足,贫困,很多编导也辞职离开了馆。 到1926年,清史馆成立10多年了,《清史》原稿首次有规模,但由于经费枯竭,无法完成编辑和审定、发行工作 清史馆的经费问题,由张作霖处理 1926年,奉系军阀、“东北王”张作霖控制了京津地区,但他是赵尔巽的老部下 张作霖年轻时担任奉天国民保安会军政部副部长,赵尔巽提拔。 这是因为赵尔巽面前总是自称官僚属、麾下 赵巽想向张作霖申请资金,委托中间人游说。 这个中间人是袁金铨,他在清史馆工作,后来投身张作霖。 张作霖向老上司赵尔巽宣读旧情,为清史馆付钱,袁金铨也多亏了乞讨回到清史馆,成为了实际的主持人 袁金铨无暇自己管理具体事务,还邀请了比较年丰富、有政治和政治史经验的金梁( 1878—1962 )来清史馆,协助自己主持清史结束的事情。 1927年,老病赵尔巽担心《清史》不会出版,忽略了一点清史馆同人的反对,采用袁金铨的建议,决定不要完成《清史》的审定以《清史稿》的名义出版,用袁金铨主持排版。 赵巽也知道《清史稿》有很多问题。 这在《发刊缀言》中说:“因为这篇稿子是大辂椎轮的先导,不是被视为成书。” 《清史稿》经过14年终于修成了536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出汗,1912年清朝灭亡 《清史稿》继二十四史纪传体正史的体裁之后,分为本纪、志、表和列传四个部分,囊括了清朝296年间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制度 例如,本纪部分,最后本纪的名字是“宣统皇帝本纪”,不符合用皇帝庙号命名的通常。 最后的皇帝溥仪退位后还活着,没有庙号,所以用年号“宣统”命名本纪 杂志部分,新创《交通志》《国交志》《交通志》包括铁路、轮船、电报、邮政各章,《国交志》包括与俄罗斯、英、法、美、德、日等国的外交事务,这些是前所未有的清末政治中重要主题 列传部分,新创《域人传》《藩部传》《属国传》《域人传》第一有清代自然科学方面的学者传记,可见时代风气的变化,《藩部传》《属国传》涉及清代统治下的周边民族地区和东亚受汉文化辐射的国家 二、金梁发行的《清史稿》被南京国民政府审阅,1927年9月赵尔巽去世,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发布《大元帅训令》,用科敕令代行清史馆馆长,但实际上馆内的员工受袁金铨支配,《清稿》的原稿校正和刊印 金梁是光绪30年的进士,在清朝观亡后,就职于民国政府,但对清朝皇室非常怀念。 他非常投资清史编纂事业。 1928年初,国民革命军北伐、张作霖放弃京津,试图退守关外,自然无力应付清史馆。 时局混乱的时候,清史馆的人员四散,原稿也有被兵燹破坏的危险,金梁把箱子里的“清史稿”放回自己的私宅,继续完成工作 金梁在家修理历史时,未经清史馆其他人同意,对原稿做了很多变更,比如参加保皇党的张勋、康有为等传记。 制作了改编者的名单,还写了以自己为“总读”,提高自己地位的《校刻记》 在北伐军到达北京之前,金梁发行了1100份选修的《清史稿》,其中400份运往东北发行,剩下的700份留在北京 东北发行的《清史稿》就是所谓的《关外一次书》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占领北京,接受故宫博物院,故宫接受检查馆 在调查中,在清史馆工作的其他编辑发现,出版的《清史稿》被金梁私自更改,他们不同意金梁的增订删除。 特别是对变更后的编辑名单不满,所以修改了留在北京的《清史稿》的原件,形成了所谓的“关内本”。 故宫博物院也观察到了“清史稿”,因为是“清罪赵尔巽等人的主编”,所以被怀疑是政治问题,组织了一部分文学家在故宫召开了“清史稿”的审查会议。 经过许多学者的分工审查,认为这本书的编纂者都是清朝的遗老,角度是赞扬清朝贬低革命,有很多具体例子和史实的错误。 1929年底,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向国民政府行政院提交。 他说,《清史稿》存在政治违反和文案上的谬误,认为“以民国史官轻视反革命、反民国、先烈的诸罪状,……宜违反相反的《清史稿》,永远存档,禁止发行”。 根据申请,国民政府命令禁止印刷《清史稿》 南京国民政府审查《清史稿》首先是从政治立场考虑,但从学术角度来看,《清史稿》还是有价值的 《清史稿》由多人编撰,仓促成书,虽然有体例和史实上的问题,但通过审定筛选、整理收集大量文献资料和文件,使学者能够理解清朝的全貌 而且,用于编辑《清史稿》的资料除了保存在原国史馆仓库的清代实录、起居注、奏疏、传记等以外,还有从各地征集的地方图志和私家传记碑文等,具有史料价值 因此,当时很多学者不赞同《清史稿》的审查,写了要求解禁的论文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孟森认为:“《清史稿》是大宗史料,对治疗清代掌故者非常重,……史学家一定会留下来,供百世尚论。” 燕京大中文系容庚说:“我想知道中华民国肇建的理由,但不能废除清代二百六十八年的历史。 也就是说,不要废除这一百本《清史稿》。 实际上,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发布的禁令并没有真正关闭《清史稿》的流通,反而刺激了民间盗刻《清史稿》的营利者 1934年,金梁在东北地区修订发行了《清史稿》的关外一次书,这次变更,全书从536卷缩小到529卷,成为了《关外二次书》 之后,上海联合书店以关内外为主,参考关外书的影印本,日本翻印关外一次书形成的日本铅印本等,《清史稿》的其他版本也登场了。 三、中华书局点校出版《清史稿》、《清史稿》后,一度被南京国民政府检查,但在学术界有影响,史学家金毘黻先生《读清史稿书》认为,这本书“历经十多年的岁月,经过几十位学者的用心,又在国史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继承“二十四史”历史文化遗产,中华书局由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在国家有关部门直接领导下,从1958年开始开办有名的“二十四史”点学校,1971年又任“清史稿”点校 《清史稿》的点校事业由启功、王钟翰、孙鼎棠、罗尔纲等清朝历史、制度、文化等各专业学者负责 其中王钟翰( 1913—2007 )是著名清史的专家,师事过邓之诚、洪业、顾颉刚等著名学者,此时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教授发表了许多代表当时清史研究最高水平的论坛。 启功( 1912—2005 )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子,精通满族制度、掌故,“整理这本书最大的困难有两个。 一是在满清入关之前,即满清建立了初期——努尔哈赤时代,很多制度没有系统确定,很多记载也比较混乱,很难整理。 二是清史的很多称呼,比如人名、地名、官职名、与历朝历代有很多不同之处。 特别是人名,本来就多而杂,后来干隆混乱,很多人面对这种状况,就不正确,分不断。 但是,“难的人做不到,开会的人很难”对我来说和说日常的事一样,很容易还手。 因为我熟悉这个风俗习惯和历史沿革。 “标点符号二十四史清史稿同人照片中华书局点校《清史稿》以关外次级本为底本,与关外次级本和关内本校对,三本编辑目、复印件不同之处均有注释,记录异文。 在整理的过程中,还修正了原书的脱误衍倒和异体古体字等,统一了人名、地名、官名、部落名的译音,另外加上标点符号,便于阅览。 订购校本《清史稿》最初是分册出版、内部发行,于1977年出版,之后出版全部48册发行给社会,至今印刷了15次 被南京国民政府审查过的清朝史书《清史稿》,在现代被认为是学术界最好的版本 中华书局订购校本《清史稿》,在布局、装订方面与校本“二十四史”配套,也有人称之为点校“二十五史”。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指导计划小组组长李一乌曾经在《光明日报史学周刊》的文案中提到中华书局的标点符号出版了《二十五史》,即《二十四史》和《清史稿》 订购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原稿》的内容布局都是繁体字纵向排列的,有助于表现古籍的本来面目,但对一般网民来说是有门槛的 为了更适应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中华书局在2000年前后出版了《二十四史》简体字书,很受广大网民的欢迎。 年,我们又简化、重新排版了《二十四史》后的最后纪传体正史《清史稿》,出版了全部12本简体字书。 因此,世界无双、延绵近4000年未中断的中华民族复印件记载《二十四史》和《清史稿》都有最亲民的普及版 阅读原文

标题:【热门】中国古代最后一部纪传体“正史”——《清史稿》

地址:http://www.ao2i.com/bjxw/14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