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487字,读完约26分钟

在1937年的“八一三”事件中,上海沦陷,知识分子纷纷撤离大后方,在少数被困于上海“孤岛”的文化人中,暨南大学文学院长郑振铎可谓是大名人 已经在自由区的朋友经常敦促郑振铎尽快西行,但郑振铎主张留在上海,秘密为国索取古籍 从1940年1月到1942年12月,“近代以来最大的购买藏书行动”在郑振铎的带领下展开 郑振铎和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光华大学张寿镞、暨南大学何炳松、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长徐森玉等人组成了“文献保留同志会”,在日军手头密集的上海秘密收购了近5万册日寇入侵后流亡的古籍善本, 郑振铎在抗战中发生的事件,只有少数三十五人知道,当时的外部对郑振铎有很多推测。 由于行动“非常机密,非常谨慎”,郑振铎也无法向朋友表达心意 抗战胜利后,郑振铎在《大公报》上连载的《账单在录》中流露了内心。 “足足八年,我为什么总是住在上海,不去自由区呢? 总是有危险,总是在恐惧中,总是生活在敌人魔掌的巨大阴影中 但是我不能去 很多朋友都走了,很多人劝我去,我也心里想去。 我想去好几次,但去不了 我逃避不了我的责任 前四年,我和罗氏访问了文献,后四年——《一二八》以后——我尽了全力保全、整理任何已经得到的文献。 “老朋友叶圣陶大致知道1981年以前郑振铎不在上海的经过。 “现在看了这本集中的《账单日记》,知道了他为了拯救文化遗产,阻止了珍本的流失,简直是拼了命。 当时在内地的很多朋友担心他的安全,指责他舍不得离开上海,为什么他在这个困难时期,站在自己认为应该站的岗位上,做着这样安静有意义的极其重要的工作呢? “(叶圣陶:《西谛书话》序) 1932年“一二八”在渚沪战役中,商务印书馆被日军炸毁,郑振铎的几十箱藏书也被摧毁。 年,正值郑振铎诞生120周年和不幸遇难60周年,在各地纪念郑振铎时,这篇急救文献的历史,是屡被提及的不朽功绩 但是,经过近80年的时间,现在的人很少体会到“孤岛”苦守面临的危险和诱惑,更难理解郑振铎的孤立无助和耿介的自我保持 前几天,碰巧日本学者读了中国侵略战争中的日记《苏州日记》(东京弘文堂书房1943年版,孙来庆翻译的中译年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作者高仓正三记录了生命的最后三年( 1939-1941年)在苏州、上海等地的经验 因为是个人日记,本文中提到的郑振铎的相关细节非常精确 有趣的是,郑振铎的日记和传记没有提到这个人 两种文献阅读互文,孤岛时代郑振铎的“困守”更显示出不同的意义。 1937年暨南大学行政会议全体成员合影 中立者是校长何炳松(也是“文献保留同志会”的成员),右二是郑振铎 “我特别想得到郑振铎先生关于俗文学的资料”苏州陷落的第二年,1939年9月27日,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的副教授高仓正三到达苏州 高仓正三是京都大学着名学者仓石武四郎的高弟,毕业后留在仓石身边担任研究助手 迄今为止日本派遣了很多留学生到北京学习和研究北京语言的官话系统。 高仓的老师、仓石武四郎、吉川幸次郎在北京留学过两年 1939年,吉川幸次郎主办了京都研究所的“元曲选”读书会,经常遇到不懂意思的方言词汇。 仓武四郎正在着手修订博士论文《段戈堂的音韵学》,急需段玉裁等清朝江南学者的音训治学文献。 在这两位学者的推动下,各地方言的研究,特别是中国江南文化的代表语言吴语的文献收集成为了战时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的研究目标 备受期待的副教授高仓正三顺利取得了外交部“在中国的特别研究员”的资格,驻扎在苏州收集江南的文献,学习了吴语文化(钱婉约:《吴语研究的开拓者:高仓正三》) 是东京弘文堂书房1943年出版的《苏州日记》古吴轩出版社年出版的《苏州日记》的翻译,孙来庆翻译的 高仓正三在京都学习时就很仰慕郑振铎,熟悉《西谛所藏善本戏曲目录》( 1937年秋天郑振铎编撰的私人书籍目录)、《佛曲西里录》(《小说月报》1928年第17卷号外)等郑氏论文学论坛,到苏州后,这两个郑氏 “下午去觉民书店买了几个单词,三本《玉连续》的纸币书好像很有情趣。 那是三本一组,所以我还不太清楚和郑振铎藏书的关系 “高仓正三知道郑振铎还留在上海,他多次在日记中表达了认识郑振铎的迫切愿望。 “我特别想得到郑振铎先生的俗文学资料”、“上海,特别是郑先生那里一定有很多资料” 1939年10月13日,高仓正三拿着导师吉川幸次郎、仓石武四郎的介绍信去了上海的中国书店,“委托与陈乃干见面”,第二天在中国书店见到陈乃干,说“我从他那里听说过很多事情”。 这本陈乃干( 1896—1971 )在上海文化界人脉广泛,出版了《古今杂剧》、《清名家语》等十几部古籍善本,在上海最大的旧书店中国书店担任社长 陈乃干与日本学界联系密切,东京的长泽规矩也、田中庆太郎、京都的吉川幸次郎、仓石武四郎都与鸿雁相连 1939年10月23日,高仓致信吉川幸次郎说:“前几天我冒着大水在上海见到陈乃干,特意介绍给我的其他几位老师下次有机会再去见了。 我想这次一定要我事先和陈先生和中国书店联系,不能和他们见面 》11月14日,“陈乃干住在天潼路慎馀里26号(这也请转告仓石)。 》1940年1月20日,“陈乃干来信首先告诉我,从天潼路迁居法国租界白泉部路渔阳里26号” 遗憾的是,陈乃干和日本学者的这些往来在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的《陈乃干日记》中看不到 这本书收录了陈乃干从1922年到1966年的日记,陈先生在“文革”时期受到酷刑和谴责,有可能留下日记的时候,故意抽出了这些复印件的一部分。 从高仓正三的《苏州日记》来看,陈乃干非常照顾这位日本后辈,帮助他在上海买书邮寄到苏州,高仓去上海六次,陈乃干请他吃饭三次 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的《陈乃干日记》陈乃干也是郑振铎在“孤岛”时期最密切的朋友,1938年郑振铎购买国家国宝古籍《脉望馆牌校本古今杂剧》,是因为陈乃干从中拉丝。 郑振铎1943年的《蛰居日记》,几乎每隔三两天就能看到陈乃干的名字 陈乃干和郑振铎既然认识,高仓正三当然认为马上就能见到偶像,所以在1939年11月14日的信中对吉川老师说:“这次请事先联系陈乃干和中国书店适当地去。 这样就没错了。 “无缘对面不知道的陈乃干大概可以打包票,把高仓正三介绍给郑振铎。 于是,1940年1月27日,高仓正三乘坐电车去上海,直达中国书店。 “陈乃干来了,打了个招呼,约定明天下午4点再见,告别了。 郑振铎好像不想见你" 不放弃的高仓第二天中午又去了中国书店,买了十五元九角整的书,又去附近的开明书店买书,回中国书店等,但是等到下午五点,还没看到陈乃干。 1月29日,高仓又来郑振铎经常去的青阁书店买书,口袋四条街,所有书店都看到了。 那天回到苏州,他给哥哥克己写信说:“但是一到上海就悲观了。 首先,我拜托陈乃干联系我见到郑振铎的脸,但郑不可避免 根据郑振铎战后发表的《账单日记》,1940年1月4日,郑振铎接到朋友的电话,知道“梅机关”计划搜索的文化界救援协会负责人14人的名单上有他的名字,必须离家出走躲。 1月8日,日本宪兵搜查了静安寺路庙拿到的郑宅,结果一无所获,当时郑振铎不在公寓里 在这样的紧张危机中,没有离家出走住的郑振铎更加小心行事,如何才能约定陈乃干会见不知道来历的日本年轻人? 然后从高仓正到上海并不是纯粹去看偶像,他每次都向特务机关报告,1月29日“租了一辆轿车去特务机关” 高仓正三~上海拜访郑振铎的这段时间正好是以郑振铎为中心的“文献保留同志会”秘密搜索文献的开始时刻 1940年1月19日,郑振铎与张元济、张寿镞协商,“从现在开始江南的文献,决不能流浪他。 我有一本好书。 我有值得留下的书。 我们一定会为国家保存的”(《账单日记》)。 之后连续5天,郑振铎每天去中国书店,来青阁“随便”读,1月26日下午,“去中国书店,没有书,又让他随便来,连新到的东西都没有”。 从高仓正三到上海的三天里,郑振铎与潘博山就购买苏州刘氏藏书进行了协商,无暇随便阅读 高仓1月29日下午离开上海,郑振铎1月30日又去了中国书店,买了明代的《遵生八笺》。 一天前或晚一天,高仓正三可以遇见郑振铎,但两人就是这样“完美地错过了”。 高仓正三在中国书店即使撞到郑振铎,也有可能无法认识到“脸盲”。 因为郑振铎不想被任何人认出来 有一天,我坐在中国的书店里,一个日本人和朋友们闲聊,说想见我和潘博山先生。 这个人是“清水”,从事文化工作 一个男人偷偷地问我想见他,我赶紧摇了摇头 里面有站起来,在书架上翻来翻去,买书的人 郑振铎:《暮影笼罩了一切》)特意“偶然遇到”中国书店的郑振铎的日本人,是日本大使馆一等书记官清水董三。 这个人精通中文,日本重要人物会见汪精卫,都负责翻译,是1939年8月成立的间谍组织“梅机关”的领导,1941年以后兼任汪假文物保管委员会研究部副部长 清水董三对中国小说非常研究。 20世纪30年代,上海内山书店老板内山完工在书店不定期举办“文艺漫谈会”,清水董三也在出席者名单上。 内山在1955年回顾说:“清水董三毕业于该书院,是该书院的教授,说起《金瓶梅》,整晚不睡觉也不开心。” “内山建成:“内山书店与文艺座谈会”,“我的朋友鲁迅”,北京联合出版企业,年)郑振铎正是洁本“金瓶梅”的出版人和研究先驱,向我公开,清水董三都想认识郑振铎,但在中国书店的尺子之间,擦肩而过。 这要感叹一些不可思议的缘分,要感叹郑振铎出色的“易容术” 郑振铎在1923年担任《小说月报》的主编后,名声大振,具有辨识性,20世纪30年代已经被公认为文坛美男子 吴梅学生、知名学者卢冀野在《十天杂志》上发表了《郑振铎》,称赞他:“乌黑的头发、高高的鼻子、戴大眼镜……笑容总是挂在路边,露出糯米般的牙齿。” ”(为了让网民看不到郑振铎的美貌,复印件上附有入住者的HD大头贴。 卢野:《郑振铎先生》,《十日杂志》,1936年第18期 这样的郑振铎美男照片,在20世纪30年代的新闻期刊上可以找到其他35张 照片上的郑振铎,西装革履,高大威猛 但是抗战时期,郑振铎说:“换上中国衣服,有时穿着没穿过的和服,眼镜的黑框也换上了白边。”(《账单日记》) 可能是这样的老文人的身影。 和以前西方文人的样子大不相同,间谍头清水董三在中国书店和郑振铎“对面不认识”。 另外,据陈福康的《郑振铎传》(外语教育出版社,年)介绍,清水董三又委托落水的朋友,用巨额支票收买郑振铎,被郑先生骂离开。 郑振铎个子很高,从这张照片可以窥见 1933年春,我在燕京大学郑振铎家门口拍照 左起:俞平伯、郭绍虞、浦江清、顾颉刚、赵万里、朱自清、朱自清夫人陈竹隐、郑振铎夫人高君箴、顾颉刚夫人殷案、郑振铎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后,郑振铎执教的暨南大学停课,为了急救的文献和个人安全,他不得不再次离家移居,改姓,“在外面住了将近4年的时候”(《账单日记》)。 王假政府试图让郑振铎“落水”,他们熟悉郑振铎的生活规律,把熟悉郑振铎面孔的间谍派到上海执行绑架任务 以下是1943年重庆《中外春秋》第一卷第三期的报道:宁方敌慕郑振铎之名,为什么要束缚文化事业主委员会,特派樊逆仲云去上海找? 樊逆过去认识郑振铎,知道郑振铎有书的毛病,经常在四街上有旧书店,购买被遗弃的孤独的书和珍本 有一天晚上,樊逆在拐过旗盘街的小巷门口,遇见郑在读古书,樊一遍又一遍地拍拍背,郑还不理,樊逆也拍了好几次,郑有点转过头,凝视着眼睛,知道是樊逆仲云,一遍也没说,快跑过去。 郑先生终于离开了,樊唆地欢呼着不甘心 郑振铎和间谍展开长距离赛跑的上海四路 中国书店上演《沙家滨》的,正如汪假间谍所掌握的,抗战时期唯一能与郑振铎相遇的地方是中国书店、开明书店、来青阁等旧书店。 其中“偶然指数”最高的地方不是中国书店 1925年,金贤清收到原来的“旧书流通所”后,在上海西藏路大庆开设了一家名为“中国书店”的旧书店,专门销售旧书 多亏了经营法,中国书店很快就成为上海书宴的中心,“讲书林故事的人总是谈论这家书店,在这家店专门销售旧书线装本”(郑逸梅:《金祖同和中国书店》)。 陈乃干于1925年担任中国书店的经理,第二年离开 1937年以后,中国书店邀请海上有名的古书工作者郭石麒驻店主办店务 黄裳在《记得郭石麒》一文中写道:“在上海买书十年,认识的书店不少。 其中各有优势的书友有几个……首先记住的是郭石麒”。 “他也通过卖书博得苍蝇的头脑,养家糊口,但他是个像读书人一样的人”“他经营中国书店,在古书业有地位,他的鉴别能力高,即使有同行不允许的版本问题,也总是告诉他” 郭石鹏与郑振铎私交很深,郑在明刊《乐府先春》的题跋中写道:“石鹏是书友中忠厚的老人,决不自欺欺人,书业中的人都依靠顾问。” 中余关闭了房子,关闭了索居,断绝了人世的庆吊往来 但是学习没有被排除在外,我在3天内从诺瓦尔坐在旧书店,特别是来中国,青两处痕迹很密。 “清水董三一定也事先掌握了这个法则,来到中国书店去问郑振铎的下落。 在那家中国书店冒险后,郑振铎命令中国书店的伙伴们:“今后,问我或者问地址的人,请回答不知道或者很长时间没来。” 慎重,又去汉口路随便吩咐了 我很感谢他们。 在这漫长的八年里,他们从未为我漏过一句话。 虽然有时有人问他们。 (郑振铎:《暮影笼罩了一切》) 1930年上海流动书店,《亚东印刷编辑》第五卷 中国书店是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救亡运动的前哨站,少东家金祖于1931年留学日本,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流亡日本的郭沫若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金祖于7月下旬跟随郭沫若回国。 郭沫若在中国书店住了几天,8月下旬与夏衍等人创办了《救亡日报》,租了中国书店的偏屋作为部。 叶灵凤称赞说:“年轻的金祖是一样的,在当时日本人横行的租界环境下,敢于借用他的书店提供《救亡日报》的采用,真是勇敢的行动。” (《金祖同和中国书店》)在这样的抗日背景下,中国书店接受了日方的搜查,郑振铎在1945年底发表的《黄昏阴影笼罩了一切》中写道:“有一天,去中国书店,那乱七八糟的情况很旧。 但是,伙伴们对我说:日本人来了,搜索《救亡日报》的人,但没有任何好处。 《救亡日报》的几本合本放在黑暗的后室里,他们没有注意到 “中国书店被日军搜查过,可以冒险夷为平地。 据《苏州日记》记载,在“孤岛”时期,黑暗抗日的中国书店、明里和日本人的商务交流还不少 高仓正三于1939年9月25日第一次来上海,第二天去中国书店买书,委托他搜索小说的弹词等书,定期邮寄书到苏州,“请中国书店买《王国维遗书》,方便的时候寄给我”。 高仓在上海大量购买书,太重拿不动,请中国书店寄回苏州。 这些业务的往来,在民国的旧书业使用一般的赊账方法,一年的“三节”(春节、端午、中秋)一并结算 1941年1月,病床的高仓正三从中国书店收到了催促信。 “这是合理的请求,给渡边幸三写信,“满铁”上海分公司的主管、京都大东洋史的毕业生”还给他借钱,但盲人的灯好像白费了。 2月10日,“好不容易让渡边先生在农历年后垫付了49元欠中国书店的债” 中国书店也有为外国客人订购和邮购书籍的业务。 吉川幸次郎从高仓正三到中国,在上海亚东图书馆、中国书店等地邮购书,寄存在满铁上海分店渡边幸三处,高仓到达上海后,“请马上在中国书店寄”( 1939年11月14日吉川信)。 吉川幸次郎为了准备元杂剧博士论文,需要郑振铎的《西谛目录》一书,高仓正三于1939年12月19日表示:“请允许我通过上海的中国书店邮寄一点薄意。” 高仓正三每次去上海,都会去中国书店,与陈乃干、罗振常(罗振玉弟弟、上海蟫隐庐书店老板)、小竹文夫(该书院研究员)、渡边幸三等朋友汇合。 有时上海的朋友通过高仓把书转发给京都大学,或者留在中国书店拜托他 1940年5月15日,章太炎的弟子潘承弼来到中国书店,委托高仓正三留下章太炎的《春秋左传读》,寄回京都的吉川老师 1931年2月,吉川幸次郎去南京、苏州等地访问黄侃、吴梅、张元济,认识了潘景郑。 黄侃病死后,吉川幸次郎于1935年11月2日给潘景郑写信悼念黄侃(《潘景郑书》、《制言》第五期、1935年)。 上海沦陷时期,潘景郑及其哥哥潘博山一直不在上海,与郑振铎有很多往来 潘景郑晚年说:“在上海写奇书,有时一二散散落在飞机人手里,每次余人相遇,都为老师中介购买,更密了。 ”潘景郑:《郑振铎先生遗嘱跋》 高仓正三先后六次来中国书店,通过中国书店联系了潘景郑、陈乃干等郑振铎的朋友,始终是郑振铎和“边缘惚一面” 潘景郑晚年上海图书馆研究员1942年停业前,中国书店不仅是抗日救亡运动的前哨站、日本人买书的首选地,也是假北平的书商去上海看书的集散地和中转站。 大多数北平书店都有南下收书的人 当时,他们纵横如意,独占南方的本市 他们经常把中国书店作为集中的地方 堆积如山阜的一包邮件 我每次到那里,总是皱眉,很不高兴。 他们说拿到了一本书,我赶紧去追踪某人,但回答说。 已经寄平了或者已经包了 送平的话,十有八九追不上,打包的人,有时也可以让他们打开包找。 但是这样一来,得到的书真的很少,而且不麻烦 (《账单日记》)在中国书店,郑振铎伤心欲绝,北平的旧书店大力查找江南文献,运往北方。 这些“平甲”的背后有假“满洲国”、敌伪华北交通企业、汉奸梁鸿志、陈群等,还有美国哈佛燕京学社。 1938年、1939年两年间,江南沦陷区的古籍大多流向美国人、日本人、汉奸之手。 郑振铎担心地说:“历史在他国,文归国外,奇耻大辱,百世不是聚酯! ”叹息道。 郑振铎:“劫中得书记”序)他联合张元济、张寿龙等学者向重庆国民政府提交陈情书,要求政府尽快阻止古籍北流。 1940年1月,得到重庆政府资金援助的郑振铎以中国书店为据点,开始“阻止平贾们北运江南藏书”。 1月25日日记:“下午去中国书店等地,看到平甲们的人不少,几乎把这里称为“淘金热”。 今后“好书”不会再得到他们 (郑振铎与中国书店掌柜郭石麒合作谈细节,委托收购江南藏书家大量藏书的重任。 在接下来的近20个月里,如果江南老房子出售古籍,中国书店将在第一时间通知郑振铎,代为判断老房子藏书的销售价格。 比如1940年3月末购买《铁琴铜剑楼》收藏的原明刊本二十种,“在中国书店评价,与瞽凤起君直接协商”(《上海文献保留同志会第一号实务报告书》)。 另外,中国书店还介绍杭州、苏州、嘉兴等江南故家藏书,收取一定的佣金 1940年3月,中国书店拿到的杭州胡氏七百八十种古籍,共价六千元,根据古书业规定,中介佣金通常是销售价格的一成,而中国书店只收到四百元,郑振铎在张寿龙信中写道。 “这种书的佣金是四百元,还很有道理。 “( 1940年3月15日讯)上海大藏书家张葱玉在传达等待适园藏书销售的消息后,两个书商有竞争中介权:一个是孙伯渊(即1938年以9千元出售《脉望馆票本古今杂剧》郑振铎的苏州书商),二个是中国书店的郭振铎 郑振铎1940年5月15日对张寿镝信说:“盖孙嘉利心太重,平空涨价不少。” 中国非常稳健和公平 除了拿一些佣金以外,决不涨价 “郭石麒的公路,在上海古书界口皆碑。 黄裳说:“从他手里买书。 没有必要谈判”。 笔记本缺失,版刻迟早,这些当面解释清楚,完全可靠”(黄裳:《记郭石麒》) 想象一下当时“淘金热”的中国书店的样子。 人来人往的店铺里,有来找书的北平书商。 有来买书的高仓正三们。 还有郑振铎来问下落的日本密探。 还有化装的郑振铎。 和北平书商竞争,谁先获得了宝贵的古籍? 掌柜郭石鹏就像“沙家滨”春天来茶馆的阿庆嫂。 "来的是客人,一张嘴,相遇开口笑,以后不考虑. " 日本人的生意是他做的,模拟北平同行的生意也是他做的,关于郑振铎介绍来的重庆政府的生意,他更用力做了 不知道是敌人的敌人仓石武四郎、吉川幸次郎2人从1928年到1931年在北京留学时,郑振铎还在上海,但现存的3人日记和著述中找不到3人认识的记载 但是,仓石、吉川二的校长、著名的文献学家长泽规矩也和郑振铎认识很久了 根据长泽1962年在《日本经济情报》上发表的回忆复印件,战前郑振铎与他书信往来频繁 陈乃干和长泽也是多年的好朋友,1930年,陈乃干把世界上特别罕见的清康熙陶瓷活字版《周易说略》印在书的照片上,邮寄给长泽 “七事件”以前,中国学者大多与日本同行保持着新闻和互访的关系。 这是因为高仓正三当然认为除了吉川、仓石的旧关系外,陈乃干的推荐下还能看到郑振铎。 他对吉川幸次郎乐观地说:“如果在郑先生那里知道什么,急于调查的东西可以参考的话,请写信告诉我。 而且,在上海的日本同行抱怨郑振铎等不在上海的文化名人完全不联系。 “东亚同书院的各位也没能和上海的这些人交往,我多少感到遗憾。 他们不一定闭门不进,不是很难商量的人 ”( 1939年11月14日吉川幸次郎信)一词表明了高仓正三的政治无知 他提到的“东亚同文书院”,即日本东亚同文会于1901年成立的“书院”,自1938年以来蜕变为与“满铁”调查部并称的日本情报机关 东亚该书院还负责在上海组织情报收集和文化间谍活动,提供不协助间谍机构“59号”的知识分子名单 东亚同文书院当然不是没有拉郑振铎,负责本院的清水董三去中国书店找郑振铎 上海东亚同书院天真无邪的高仓正三还认为,在日本侵略中国的形势下,中日学者依然可以维持战前的亲密合作。 实际上,“七七事变”后,文献保留同志会的各成员和日本学术界的关系降到了冰点 张元济和长泽规则也在战前密切联系,张氏方面有18封信,1938年5月4日张元济发送了长泽第19封信,也是最后一封信。 开头的句子是“时事到此为止,说不出话来,久未通信”(《张元济全集》第10卷)。 与陈乃干、潘景郑不同,郑振铎不会故意让日本人接触。 因为我知道两国在交战,所以读不到以前的旧情 直到1941年,郑振铎是“抗敌救亡协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上海全面沦陷后,他改变了“陈思训”,作为“文具商”住在上海高邮路一小楼内。 在开明书店遇到了盐谷温东大教授的女婿,“说不要随便说,一句话也不说就去”(《禁居日记》,1943年6月23日) 上海徐汇区高邮路5日,郑振铎是1942年至1945年的禁居住宅,现在是各居民的住宅 高仓正三似乎没有考虑过中国学者“不可避免”的理由,1941年2月10日,躺在病床上的高仓对朋友说:“在武汉大学任教的闻一多,现在武昌武汉政府民政厅的主任秘书,还有去年去武汉的时候,我们在武汉。 因为那时不知道,所以舍不得错过那次相遇的机会 读了《苏州日记》,在高仓正三的“天真”语调下,可以看到历史的森林寒意——侵略者完全不把自己看作侵略者的敌人,而且明明是侵略者,在当时的形势下,即使主观上出于学术意图的认识和会面,也受到侵略者的压力。 从高仓正三开始中国的任务之一是寻找文献,正好在这方面他是郑振铎及其“文献保留同志会”的对手 高仓正三和郑振铎一直没见过面。 双方在两部藏书中曾经发生过争执。 今天看起来像京剧《三股口》。 是黑暗中的战斗。 民国名士刘公鲁继承了父亲刘世也的《玉海堂》藏书,自己搜索戏曲珍本,收集到了《暖红室》藏书中 他晚年定居苏州大太平巷,1937年底日本寇侵略苏州时遇难,藏书纷纷散失 高仓正三一到苏州就关注刘公鲁藏书的下落,1939年12月18日,他拜访了日军驻苏州的辻部队长官,约定一起去刘家看藏书。 第二天,“辻部长晚上打电话告诉我,书3天前在北平卖完了。 现在没办法了”。 高仓这天向写在京都的吉川幸次郎报告了这件事,抱怨晚了一步,没能拿到刘家藏书 其实,这些书早就秘密卖给苏州古书商人孙伯渊,运到上海了 注意刘家藏书,郑振铎必须比高仓正三晚,但他从潘博山(潘景郑哥哥)那里得到了正确的书报:(孙子)原来经营书画古董,气魄宏大,因此可以一个人拿公鲁书。 也许再等价格再卖 “(郑振铎1940年1月4日日记) 1940年1月,郑振铎奔走收买刘公鲁藏书,70多岁的张元济也一起去孙伯渊读书。 从高仓正三去中国书店找郑振铎时,一定没想到他的偶像在为重庆政府收买一个月前他错过的珍籍 另一场争夺将围绕民国最大规模的私藏书楼嘉业堂 1940年2月1日,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所长狩野直喜下令高仓正三参加上海满铁分公司的嘉业堂调查组 假满铁大连图书馆已经瞄准嘉业堂藏书两年多了。 大连满铁总部将派田中老人去上海协商收购。 高仓正三计划2月1日去上海参加这次碰头会,出发去南浔。 以日方军部为舞台的上海东亚同书院突然变得困难,满铁不容插手。 日方陷入两个机构对峙的状况,高仓于2月13日表示,“渡边收到了延期进行南浔调查的通知,对此感到困惑。 以高仓正三为代表的日方机构停下脚步,给郑振铎“以后住”的机会,4月2日,郑振铎对张寿镝信说“嘉业堂书非常危险”。 他通过各种途径接近嘉业堂主刘承干,经过一年的协商谈判,文献保留同志会最终以二十五万元秘密购买一千二百多种嘉业堂藏书 28岁的高仓正三于1941年在苏州病死 1941年3月13日,高仓正三在苏州盘门新桥巷的苏州医院病死,享年28岁 这一天,他慕名已久的学术偶像郑振铎刚整理了等待购买嘉业堂藏书的书的眼睛,说:“一年来,一直在为这件事操心,但他什么也没问。 也可以说几乎是无罪的 “(郑振铎1941年3月13日发张寿镝信)高仓正三和郑振铎没有见到中国书店,在争夺刘公鲁和嘉业堂藏书的情况下也没有见过。 从日本学者的角度来看,高仓正三“不能追求”偶像是这个年轻人一个人去异国留学“天涯孤独”(吉川幸次郎:《苏州日记跋》)的象征 但是,我们站在今天的“全知的视角”上,在“监护”上看,郑振铎和高仓正三的所有肩膀都擦肩而过,手里出汗。 1948年12月19日,过了“五十大寿”的郑振铎在书房里留下了阴影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标题:【热门】郑振铎诞辰一百廿年︱吴真:1940年,见郑振铎一面有多难

地址:http://www.ao2i.com/bjxw/16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