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72字,读完约4分钟
梁诚
梁诚(前排右一)和他的美国棒球队队友。
广州人梁诚因爱国精神和卓越的外交才能而博得称赞
“开放、包容、务实、低调的广州人精神,充分表现在梁诚身上。”
梁诚( 1864年-1917年)有几个人,恐怕很多广州人不知道。 这位出生在海珠区黄埔村的爱海外交家,被誉为“清华之父”,在清末国力最衰弱的时候,曾任中国驻美国、德国等国公使,以非凡的外交知识维护国家民族权益,回购美国赔款。 制止不人道的美国、墨西哥“华工合同”,改变“弱国无外交”的局面。
梁诚那个人
梁诚( 1864-1917 ),本名丑旭,字义哀,号为震东,广州市黄埔村民。
1875年,未满12岁的梁诚在家庭的资助下,报考了第四届留美学生。 1881年,梁诚和其他留学生一起未毕业就被召回。 最初在首相衙门工作,不久随张影桓公使赴美,后任大使馆参赞,从此开始了他的外交官生涯。
任满回国后,曾两次跟随我国特使,赴英国和美国,展现爱国精神和卓越的外交才能,赢得赞誉。
比黄埔口岸长 12岁去美国留学
中山大学历史系梁碧莹教授,是当今国际上研究梁诚的权威。 20世纪60年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罗香林出版过专著《梁诚使美国》,此后内地对梁诚的研究很少。 梁碧莹教授的研究缘分是香港大学偶然发现的关于梁诚的珍贵缩微胶卷。
梁教授向记者讲述了梁诚的一生。
梁诚成长的黄埔村,有世界著名的黄埔港,是中国和海外通商的主要口岸,成长在这个涉外口岸的梁诚,从小就备受瞩目,思想站在开放的最前沿。 少年时代的留学经历,是梁诚人生的转折点。
1872年,中国发生了“自古以来没有的事”、“中华首创之举”,清政府首次向美国派遣了官费留学生。
12岁的梁诚成为第四批留美幼童之一,于1875年10月赴美。 1881年从菲利普斯学校毕业,第二年计划进入耶鲁大学和阿默斯特大学,但由于清政府提前召回留学生,没能实现大学的梦想。
年的留学生活为梁诚以后的外交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能用流利的英语和外国人交往,没有语言障碍。 纽约时报后来称赞他是“英语高手”。
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是留学孩子们的好朋友,在世界博览会上,当时的美国总统格兰特见到了他们,梁诚在美国建立了良好的人脉关系。
以赎回庚子退款 粤汉路权为目标
1903年~1907年就任驻美公使期间,是梁诚对国家、对民族最称职的时期。
因为梁诚率先向美国政府提出要求,将超过部分的庚子赔偿金归还中国,用于派遣留美学生,所以他被称为“清华之父”。
根据不平等的《辛丑公约》,美国庚子赔款分配数量达到2444万美元。 1904年底,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梁诚承认美国向中国“索取庚子赔款太多”。 梁诚立即要求美国归还超额部分,多次与当时的罗斯福总统争执。
但是,谈判进程没有顺利进行。
支持美国退钱的海恩国务卿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1905年中美关系曾经陷入低谷,美国政府也结束了这一要求。 但是,梁诚依然坚持不懈地努力,“节约一分钟的取款,就是丰富一分钟的国用,也就是救济一分钟的民力。 ”。
1907年6月15日,梁诚在美方正式照会中宣布,美国总统承诺在议会举行时将考虑退还庚金余额。 1908年5月25日,国会联席会议通过了将耿金超索部分归还中国的决议草案。 年12月28日,罗斯福发布行政命令,决定从1909年1月1日起每年向中国还钱,派遣留美学生。
经过多次重申,美国归还庚金多余部分共计1196万美元。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庚金兴学”,梁诚的努力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清华大学毕业的著名历史学家罗香林对梁诚子孙说:“没有你的祖父,就没有我的现在。”
赎回粤汉铁路权益是清末中海外交的重大成功,离不开梁诚的努力。
中山大学朱卫斌教授说,如果梁诚不在美国争夺斗智斗勇,光靠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国内可能很难夺回粤汉铁路的租赁权。
呼吁设立梁诚纪念馆
让更多的人认识他
近年来,梁诚的事迹开始被学术界逐渐了解,他的智慧和努力发现“弱国也有外交”,专家拍摄了晚清外交背景的电视电影等形式,让更多人知道了这段起伏不定的历史,设立了梁诚纪念馆,成为梁诚的
“梁诚开放的胸襟、包容的态度、低调的务实是广州人精神的最好写照,他的故事能激励中国人。” 梁碧莹教授呼吁在黄埔村内的梁诚祖祠晃亭梁公祠内设立梁诚纪念馆,介绍梁诚的生平。 文/ 记者廖靖文(资料照片)
标题:“梁诚:改写“弱国无外交” 被称为“清华之父””
地址:http://www.ao2i.com/bjjy/17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