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105字,读完约10分钟

朱镕基、华建敏、周培源等导师,从昔日的清华学子成为清华导师

/ S2/]母校的课令人难忘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张雷

在清华园里,他们曾经是青年学子,汲取知识,锻炼人格,终于成为经世治国的才能。 但是,心中挥之不去的“清华情结”,将他们召唤到母校,承担起“传道课解惑”的责任,成为清华大学的老师。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朱镕基、华建敏等。

“领导人的清华故事:胡锦涛吴邦国常回校看看”

级的“业务的顶尖”

1947年,19岁的湖南伢子朱镕基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就读于电机类电机制造专业。 在当时报考清华大学的众多湖南籍学生中,他的成绩最高,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一进入学校就获得了奖学金。

“领导人的清华故事:胡锦涛吴邦国常回校看看”

因为沉迷文科,英语也很好,朱镕基刚进清华的时候想“转学”,但是没有转生,而是下定决心埋头于工科。 朱镕基的同窗朋友、著名法学家郭道晖回忆说,朱镕基正在学习。 当时,电机系的课是全校最难的,但他应对自如,是班上的“业务精英”之一,担任过“课代表”。 他待人热情,在同学中很有威信。

“领导人的清华故事:胡锦涛吴邦国常回校看看”

朱镕基非常喜欢文学。 郭道晖在1948年的一天,偶然从北平的新闻副刊上看到了一份署名为“容基”的复印件。 记得作者是朱镕基。 “其优美的散文以《谈爱与恨》为题,援引高尔基的小说《母亲》、曹禺的剧《北京人》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的论爱格言”写得很好,朱镕基经常开玩笑说:“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当时文学的根底和志趣。”

“领导人的清华故事:胡锦涛吴邦国常回校看看”

在清华园里,朱镕基结识了大师级教授们,每当想起当时的情景,就觉得似乎留下了味道。 “朱(自清)先生廉洁谦虚。 我清楚地记得他在同方部(清华大学礼堂——编者注)讲话的样子,音容相似。 ”。 “我们喜欢去张奚若家,坐在地上,听他纵论,骂国民党。 ”。 1992年,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参加电机系60周年院系庆祝会时,写了《为了学习和做人》一文。

“领导人的清华故事:胡锦涛吴邦国常回校看看”

学习之余,朱镕基沉迷于戏剧,在清华京剧队当过票友。 幸运的是,清华电机系的58届毕业的师妹,后来和他结婚的劳恩也唱了戏。 朱镕基的孩子也和清华有缘。 朱镕基在同学聚会上说:“劳恩在清华读书时,在学校医院生下了我们的第一个孩子——女儿燕。 朗在回答毕业论文的时候,肚子里抱着第二个孩子儿子云来了。 ”。

“领导人的清华故事:胡锦涛吴邦国常回校看看”

学生运动的旗手

清华园不仅是朱镕基收获知识和爱情的地方,也是他增强能力、建立信仰的地方。 1999年3月,以“人权捍卫者”自居的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访问中国时,朱镕基对她说:“参加人权运动的获得和保障的历史比你早得多。” 他说的话发生在他去清华的时候。

“领导人的清华故事:胡锦涛吴邦国常回校看看”

1948年4月,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发生内战,物价飞涨,民生凋敝,北平各校掀起“反饥饿、反迫害”的“四月学运”风暴,清华等学校师生职工连续停课半个月。 为了维护校园安全,清华的学生们成立了“护校纠察队”,朱镕基是队员之一,和郭道晖等人晚上轮流值班,拿着棍棒保卫校园。

“领导人的清华故事:胡锦涛吴邦国常回校看看”

1948年秋,清华大学湖南籍10多位同学自发组成了“过共产主义生活”的小集团——“明斋117室生活小组”。 朱镕基积极参与,很快成为组织核心之一。 小组生活文案组织了读书会,学习解放区传来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做了油印报《晓露》。 朱镕基负责写作、发信,因为字写得很工整,所以在刻蜡板。 在《晓露》中,他和清华的同学们发表了吴晗、张奚若教授为青年写的文案,撰写了《历史之路》等文案,回顾了“五四”以来的学生运动、在清华、北大学校的民主生活和人权斗争自由的斗争,以及毛泽东的“

“领导人的清华故事:胡锦涛吴邦国常回校看看”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据当时的电机系党支部书记李叔平介绍,朱镕基是支部第一个志愿参军的人。 他作为班长,代表本班同学在全校大会上作了慷慨的发言。 此外,他还援引苏联小说《恐惧与恐惧》的情节,证明勇敢是可以锻炼的。 为了保卫祖国,革命青年必须不怕牺牲,不怕牺牲,抵抗美国的侵略。 后来,党组织考虑到工作需要,不批准入伍,1951年1月推荐朱镕基为学生会主席。

“领导人的清华故事:胡锦涛吴邦国常回校看看”

当时,抗美援朝期间,朱镕基不仅要指挥和启动巨大的“学生会机器”,还必须随时在大礼堂举行学生大会演讲,动员同学积极参加活动。 他组织全校同学参加“五一”大游行,声援浴血奋战的志愿军官兵。 动员同学参加捐赠运动清华大学校董会和青年团共同制定了《全校爱国公约》等。 后来,朱镕基担任上海市长、市委书记时被称赞组织能力强、口才好,他说:“这是清华当学生会主席时锻炼出来的。”

“领导人的清华故事:胡锦涛吴邦国常回校看看”

1951年,朱镕基以优异成绩毕业。 他虽然很重视清华在同学之间的友谊,但他所属的51届电机系也确实辈出英才,有4名光院士。 朱镕基在许多场合阐述了这个集体的优秀,深感自豪。 清华这片沃土,朱镕基积攒了厚厚薄薄的头发,是栋梁才能的基础。 饮水思源、朱镕基在母校成立80周年时写下了“水木清华,春风化雨,告诉我,一生难忘”的词句。

“领导人的清华故事:胡锦涛吴邦国常回校看看”

经管学院院长

20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开始策划设立经济管理学院,师生希望院长“邀请有才能、有身份、有名气的人”,最理想的候选人是朱镕基。 当时,朱镕基担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是掌管这一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行政部门,越来越认识到“中国最缺乏的不是技术、资金、人才,而是管理。” 所以,当时担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的同学李传信和学校秘书长吕森来邀请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于是,经管学院于1984年4月成立后,朱镕基就任院长,一直持续到2001年。

“领导人的清华故事:胡锦涛吴邦国常回校看看”

最初,朱镕基每月来学院一次,主持院务会议,讨论学院快速发展事业的重大问题。 到了1991年,朱镕基就任国务院副总理,特别是1998年就任总理后,由于工作繁忙,他只能一两年来一次学院。 朱镕基说:“这几年我没有在经管学院做什么,即使同学们想见我也很困难。 扪心自问,无愧于心。 ”但师生们看到他倾注的心血,认为他履行了关心学生和学院迅速发展的双重责任。

“领导人的清华故事:胡锦涛吴邦国常回校看看”

每次工作中不苟言笑的朱镕基回到经管院,见到学生们,总是很高兴。 的学生、北京鑫民安科技有限企业总经理李治平说,朱院长每次来都态度温和,谈笑风生。 “他的发言虽然没有起过草稿,但思维敏锐,条理清晰,还记得一点重要的统计数字。”

“领导人的清华故事:胡锦涛吴邦国常回校看看”

朱镕基亲自带领4名技术经济专业的博士生看了他们的博士论文,为国际上最好的管理专家设立了顾问委员会,并对论文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他在上海时,把学生杨宏儒交给了上海市经济委员会研究室主任,让他们一起研究上海市的工业情况。 杨宏儒想起这件事时,很遗憾地说:“他希望我采取具体的改革措施,但我当时很年轻,不能完全理解他的想法,写的东西特别不实用。 虽然我现在理解他的期待,但是很遗憾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

“领导人的清华故事:胡锦涛吴邦国常回校看看”

朱镕基对学生们的真挚教导,也影响着他们的人生选择。 1986年7月傍晚,在为经管学院毕业生举行送别会的宴会上,朱镕基得知其中一人要去美国留学后,亲切地对他说:“你学习一定要回来,国家确实需要人才。” 另外,该学生的毕业留言板上还将赠送“博采众长,学通中外”。 后来,这位学生有机会到美国投资高盛的企业工作,但由于朱院长的话对他的影响太深,决定放弃高薪,回国成立了投资银行。

“领导人的清华故事:胡锦涛吴邦国常回校看看”

朱镕基要以清华和经管学院为荣,出国访问,表明自己是清华的教授、院长。 他在自己的影响下,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大学和清华经管学院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 许多大学羡慕清华有这样好的院长,纷纷邀请他,但朱镕基婉言谢绝了。

“领导人的清华故事:胡锦涛吴邦国常回校看看”

2001年6月,朱镕基辞去院长职务。 在告别会上演讲时,朱镕基感动地说。 “今天,我和清华告别,以后很少来了。 老实说,永远不会来。 但是请放心,我的心永远留在清华。 清华的所有成绩都很高兴。 清华的一切困难我都在乎。 清华所有的不足我都会指出。 再见,我永远是清华人! ”之后,朱镕基继续担任该院顾问委员会名誉主席,“开办世界一流管理学院”是他的愿望。

“领导人的清华故事:胡锦涛吴邦国常回校看看”

2004年,经管学院召开20周年院庆大会,朱镕基寄出亲笔贺信“当时不知道怎么学习”,但今天的桃李满世界,“虽然自己力量不大,但参与了这个建国兴邦的大业,真的是我一生的荣幸。” “我虽然廉价过时了,但是这个心很明亮,总是和你们在一起”。

“领导人的清华故事:胡锦涛吴邦国常回校看看”

过去是才子现在是老师

和朱镕基一样,“清华情结”的领导人还有很多。 例如华建敏、周培源、钱伟长、费孝通、华罗庚、周光召见、李蒙、丁石孙等。 在同一个清华园里,昔日的“才子”,成为未来的老师,他们的反馈比汲取的还要多。

“领导人的清华故事:胡锦涛吴邦国常回校看看”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1957—1963年在清华大学动力系学习,此后一直关心清华的迅速发展。 2009年,清华大学宣布成立启发创新研究院,华建敏担任首任院长,邀请国内外一流理论家、科学家、公司家等参加研究。

“领导人的清华故事:胡锦涛吴邦国常回校看看”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1931年至1937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院学习,1946年至1983年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副教务长、教务长、副校长,在清华园生活,从事40多年。 他仔细观察年轻人的培养,鼓励学生们提问和争论。 的学生,清华宇宙航空空学院的谢志成教授感慨地说。 “钱总是大科学家,但也没有架子。 ”。

“领导人的清华故事:胡锦涛吴邦国常回校看看”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孟祥发曾经和钱伟长一起从事新型电池的研究五年,他说:“当时科研经费少,钱总是带着大家去找旧电表等“二手货”利用,这样一点一点地“武装”起来搞实验室,搞科研。 他踏实勤奋的科学研究习性,我们一直延续到现在。 ”。

“领导人的清华故事:胡锦涛吴邦国常回校看看”

同样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周培源,是当时清华大学有名的优等生。 1919年9月,17岁的他进入清华园,插入中等科三年级,但由于各科成绩优秀,短短一个月后晋升为中等科四年级。 中等科毕业时,以第二名的成绩自动升入高等科,继任甲子级长。 1924年毕业去欧美留学。

“领导人的清华故事:胡锦涛吴邦国常回校看看”

1929年,清华大学聘任周培源为物理系教授。 这是当时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 从1947年到1952年,周培源担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和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后来来到北京大学担任校长,也没能斩断他对清华大学的感情。

“领导人的清华故事:胡锦涛吴邦国常回校看看”

他女儿周如玲总结说:“父亲在清华学习,结婚,工作,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好的时光。 他科学取得的成果始于清华,他的世界观,或做人的标准也在清华逐步形成。 父亲在终身教育、科学、社会活动诸行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培育他的清华园是不可缺少的。 ”。

“领导人的清华故事:胡锦涛吴邦国常回校看看”

上一页12[/s2/]34第34页

标题:“领导人的清华故事:胡锦涛吴邦国常回校看看”

地址:http://www.ao2i.com/bjjy/17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