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710字,读完约12分钟

普通教师如何成长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校长如何领导教师的成长? 名校长的成功理念和秘诀是什么? 搞好学校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让我们来看看…著名教育家李希贵、冯恩洪、魏书生的回答。

“七问名校长,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来接招”

1.搞好学校的重要因素

问:搞好一所学校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如果只能保存两个,是什么? 如果只能保存一个呢?

1 .冯恩洪

课程由“教材、教师、学生”三个要素组成,但发现我国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两大矛盾。

第一个是教材相同,和学生不同的矛盾。 在现在的大部分学校,教材、教育目标、教育文案、教育过程、教育进度、教育评价也是一样的。 这样怎么处理教材和学生之间的矛盾?

“七问名校长,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来接招”

二是师生之间的矛盾。 毕竟是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

“世界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为了提高授课效率,只有一个——减少讲课,进行合作”——《教育社会学》

我的回答是“上课”,只是调整了课堂上这两组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可能会更有效率更有乐趣。 我能把这所学校办好。

2 .李希贵

好学校重视学校的“关系”,特别是“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另一方面,“同伴关系”是孩子衡量学校最重要的特征。 一个孩子来学校,不仅是为了学习,也是为了找伙伴。 另一方面,“师生关系”的主导者是教师,但判定者是学生。 所以,从这两种关系中延伸出来,一个好学校的核心要素是“教师”。

“七问名校长,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来接招”

3 .魏书生

我认为有三个因素。 第一,民主主义。第二,科学第三,物质条件。

如果只能保存两个,只能保存前两个,如果只能保存一个,还不知道怎么选择。 民主与科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教育工作者的培养

:很多有名的教育家,如霍戈征、于涵、李吉林、丁有宽都是语文老师出身,语文老师容易成为教育家吗? 对于非国语专家,有三人的建议吗?

“七问名校长,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来接招”

1 .李希贵

不管做什么样的工作,如果能够表达想法,我想都会对别人和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所以,我希望其他专业的老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其次要重视积累,重视写作能力的提高。

“七问名校长,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来接招”

2 .冯恩洪

教育是研究者,实现了人的迅速发展,所有的文学归根结底都是人学。 这两者虽然有共同点,但决不能由此产生狭隘的解释。

建平中学现任校长杨振峰校长是生物教师出身,重庆市人和实验学校秦波老师,美术专业出身……所以,正如教育家期望从不同的学科中产生一样,许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也从不同的课程中走出来。

“七问名校长,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来接招”

3 .魏书生

对于语文或非语文学科的教师,我一直提倡,一定要把问题当作课程,当作课题,研究,记录。 很多事件没有记录,脑海里印迹不深,只要下笔造句,就更严谨、更清晰。

“七问名校长,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来接招”

三.校长的秘诀

:你们成功的理念、秘诀是什么?

1 .李希贵

第一,找高点。 请好好考虑一下。 我确实有这个习性。 做一行就要知道这份工作最高的地方在哪里。 如果我知道哪个地方有经验,哪个地方所在的行业有改革,我就会去学习。 这是我的强项。

“七问名校长,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来接招”

第二,善于将其他领域的良好经验模式嫁接到学校。 是的,我很喜欢读公司管理的书。 因为在我看来最好的管理不是教育,不是学校,而是竞争激烈的公司。 如何把那个合适的部分嫁接到学校里,是我经常思考的事件。

“七问名校长,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来接招”

第三,听到不同的声音。 我想在不同行业有优势,有建树,有个性的朋友聚在一起,共同切磋,研究事业快速发展的方向,倾听不同的声音,碰撞不同的观点,最后形成自己的想法。

“七问名校长,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来接招”

2 .冯恩洪

我给大家讲几个故事。 这几个故事可能代表我的性格。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我工作的开始。 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我工作的时候才19岁。 我听的第一节课是上海市的两位“超级教师”之一高润华老师的课。

下课后,我悄悄问了高老师的年龄,他说我53岁。 我记得很清楚。 学习结束谈心情的时候,我说。 “苍天证言、大地证言、在座的各位的家乡证言,我不到53岁,但在53岁之前,我的课一定要达到今天的高老师水平! ”

“七问名校长,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来接招”

现在想想,那时确实有点年少轻狂,但从别的角度来看,也反映了我的志向。 那就是“要成为老师就一定要成为中国最好的老师”。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1980年。 6月27日,沪文在全版版面发表《探险家新英里》,介绍新旧交替的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我的德育改革探索,引起全国教育界的大讨论。

“七问名校长,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来接招”

没想到一夜之间,我卷入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深水区。 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感觉只处理现象的问题,理论能处理本质的问题。

从那以后,我给自己制定了计划,每天自学一个小时,这个习性一直坚持到昨天晚上。

让我进一步明白“没有最好,更好”的道理,是一时的现象,更好的是永恒的追求。

这两个故事印证了我成长中的三个关键词——目标、读书和反思。

3 .魏书生

第一个是民主主义。我当老师的时候,在班上强调了互助和咨询。 因为我不会教书,所以把所有的学生都当做自己的助手,我自己也做学生的助手。

当校长后,我告诉老师们,学校是我们大家的,老师不是为校长打工,校长也不是为老师打工,老师和校长是互助关系。 我的职责是帮助大家谋福利,让老师和学生幸福。

“七问名校长,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来接招”

二是科学。科学是事物本身迅速发展的规律,必须按规律办事。 我做了13年局长兼党委书记,没有手机。 如何管理教育局?

我说过科学的迅速发展不依赖局长的管理。 科学需要大佬研究自己的县、地区、班级、学科,学习规则是什么? 认知法则是什么? 计算法则是什么? 记忆法则是什么? …。

“七问名校长,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来接招”

研究规则,认识规则,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写规则,精简规则,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规则中人人自由,规则上无权威……大家都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七问名校长,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来接招”

四.校长如何发展教师

问:三人是如何成长教师的?

1 .李希贵

什么是领导,领导就是服务。 当你为所有单位的老师服务,帮助他们处理困难,他们就会有前进的动力,他们希望在自己的行业努力。

在十一学校,我给自己的定位是“首席服务官”,如果说有领导,那也不是校长领导,而是文化领导。

我在11上学前的三年里,首要的工作是和老师们一起探讨学校的文化。 整理了学校60年的成功经验,最后总结了11所学校未来成功的要素和追求的价值观,包括文化假设。 这个行动纲要将成为十一所学校的“宪法”,成为大家共同的文化追求。

“七问名校长,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来接招”

这种集体“股份制”的文化价值观,领导着十一所学校的所有教师,校长也领导着。 所以,在一些学校,要培养教育者型的教师,光靠校长的指导是不够的,有学校共同的文化。

“七问名校长,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来接招”

2 .冯恩洪

中国的教育幅员辽阔,差异很大,特别是东西部的教育差距很大。 对中国大部分还处于生存阶段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教育者是阳春白雪,不是下里巴人。

“七问名校长,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来接招”

在这些地区,我们不仅要改变地区学校的经济状况、文化现状,关注教师们的“钱包”变得富裕,更重要的是要引领教师们的精神成长,让教师的“头脑”变得丰富。

“七问名校长,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来接招”

3 .魏书生

我和希贵校长的想法一样,校长首先要引导大家快乐,教导老师快乐,让学生快乐。

不管学校的环境如何变化,都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深入做,做大做。 这样大家就会越来越幸福,学校也会越来越好。

5.达成校长的关键点

问题:请三个人说话。 你们的成长轨迹中有那些重要的节点吗?

1 .李希贵

第一个节点知道,我刚当上校长,有机会听魏书生老师的报告,在班里可以“人人管理,人人有事”。

第二个节点是,我在高密一中当了校长,在《人民教育》上看了刘堂江老师写的《跨世纪教育工程》,介绍了上海建平中学冯恩洪校长的改革事迹,我又认识到了一个概念。 “合格+特长”。

“七问名校长,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来接招”

第三个节点是1999年,刘堂江老师带我去山东潍坊采访高密度教育,我把刘老师送到北京回车站,坐火车的时候,他和我玩了“约法三章”。 第一,成千上万的人不会离开教育。 十多年来,这句话“约束”了我,但一直激励和鞭策我。

“七问名校长,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来接招”

魏书生

我的三级节点都和工作的一些变化有关。 18岁的时候,我上山下乡,种了10个月的地后,公社看到我种得很好,就告诉了我。 我不想当老师,也不想教。 但是,教过之后,我发现很适合。 只教了两年就成为了“全地域教育战线的先进个体”。

“七问名校长,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来接招”

21岁的时候,组织让我进了工厂。 我不想去。 因为当时老师在教依赖症。 我翻了6年要求,经过几次波澜再次回到学校。

因为干得好,1986年成为校长,1997年成为局长兼书记,又工作了13年。 退休后,我还在学校,继续和孩子们交往。

3 .冯恩洪

1993年,建平中学的声誉高涨。 当时,招生很困难。 有个孩子差三分,他父母来找我,说了两个小时话,谁也说服不了谁。 我中途要去厕所。 他试着去了厕所。 明确没有第二门,让我去。 然后,害怕我溜走,还在门口。

“七问名校长,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来接招”

那天我很生气,回家怀着感情和妻子说了这件事。 妻子平静地对我说。 如果她是这个孩子的父母,她也会这么做。 这句话给了当时的我很大的冲击,也对我的教育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七问名校长,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来接招”

我决心继续追求“优质教育进入普通大众之家”。 希望我们的教育能给孩子带来幸福和乐趣。

六.教育者成长的环境

:教育者的成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回顾民国时期,出现了陶行知、叶圣陶等众多教育家,什么样的环境适合教育家成长?

1 .冯恩洪

2005年,国务院批准浦东率先尝试的综合改革实验。 1 .校长负责制,包括校长兼任党委书记。 2 .副校长为校长提名备案制3 .学校机构的设置由学校自行决定。

“七问名校长,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来接招”

在这种背景下,政府管理学校就是管理一个整体,相信人不怀疑,怀疑人不录用。 我个人认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才有可能出现有思想的人,产生教育者。

“七问名校长,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来接招”

2 .李希贵

其实,我认为公司家、教育家、艺术家,每个家庭都有共同的特质。 那是“灵魂”、独立人格、独立思想。

但是,在教育界,对于校长,往往大环境很难使他具有这种特质,所以我们一刀切地给他戴上枷锁,让各校长成为顺从的“执行者”。 这个“大环境”不是由教育部门内部造成的,而是由整个社会的诸多因素造成的。

“七问名校长,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来接招”

虽然深化了教育行业综合改革,再次强调放权,但目前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自身“放权”意义不大。 因为近十几年,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已经被其他部门接受,人权被赋予了人社部门,财权被赋予了财务部门,建设权被赋予了发改委部门。

“七问名校长,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来接招”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把“放权”的矛头指向教育,教育就显得有点可怜了。 但是,我们也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在失去所有这些权力后,在学校进行新的“搜查”,一次性接收学校剩下的权力,教育进度、授课模式、学习资料……一层一层“揭”,在校长头上,应有

“七问名校长,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来接招”

目前,在教育界,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不容乐观。 我认为要培养有思想的校长,这些东西都应该“洗个澡”。

3 .魏书生

我担任顶级局长13年了,希贵校长说的话,我深有体会。 当然,我跟校长、老师们说,我们中国这个管理体制,不是一两天就能改变的。 在改变之前,我们必须在有限的空之间善于做好自己的这一点。 就像高山上的岩石松树。 即使在不满意的环境中,它也会一年活一年。

“七问名校长,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来接招”

七.给全国校长和老师的信息

问:请向三位校长每人说一句话,鼓励全国的校长和老师们!

1 .冯恩洪

普通事件不普通,不困难。 必须要有热情。 二、要有智慧。 离开热情,离开智慧,剩下的都是平凡的。

魏书生

每个校长和老师都想维护自己内心深处的“学习、工作、责任、助人”的感觉。 享受着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变细、变大变强、做平凡事件的幸福。

“七问名校长,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来接招”

3 .李希贵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我们每个管理者都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空之间,可以自由呼吸。

同样,在我们的“管辖”范围内,老师和学生必须更自由地呼吸。 希望校长们每天都想“我们的老师能不能自由呼吸,我们的学生能不能自由呼吸”,一点一点地处理影响他们自由呼吸的障碍。 大家自由呼吸的时候,你也许也有自由呼吸的乐趣。

“七问名校长,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来接招”

(据新校长媒体整理编辑实习记者江玉婷介绍)

标题:“七问名校长,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来接招”

地址:http://www.ao2i.com/bjjy/17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