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50字,读完约9分钟
东华大学校徽东华大学位于上海,由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大学,正式成立于1951年成立的华东纺织工学部(简称“华纺”),后改为中国纺织大学( 1985-1999-,简称“中纺”)和东华大学( 1999 ) 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企业家是目前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之一,也是全国唯一一所现代纺织特色列入“211工程”要点建设的大学。 另外,也是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的高校之一和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40个要点高校之一。
学校主页: dhu.edu
中文名:东华大学
外语名称:东华大学
简称: dhu
校训:崇德博学励志尚实
创立时间: 1951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班
主管部门:教育部
学校属性: 211工程
现任校长:徐明稚
所属地区:中国上海
第一本科:纺织、服装艺术设计、材料科学与工程、旭日工商管理、机械工程
硕士点: 67个
博士学位: 35个
院士: 8人
特色:纺织名校,独秀
校风:严谨、勤奋、求真、创新
快速发展之路:观念兴学校、学术兴学校、管理兴学校
理念:一切以学生全面快速发展和成才为中心
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知名毕业生社会声誉松江校区近年来由东华大学录取虚线展开指导致辞
新的21世纪在我们面前展开了华丽的画卷,东华大学随着祖国的飞跃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新时代。 追溯现在和过去,拥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东华大学,历经几代人的荆棘,孕育了“严谨、勤劳、求实、创新”的优秀校风,积累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已经迅速发展,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快速发展。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要点大学,东华大学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良好的办学条件。 近年来,面对高等教育的繁荣和快速发展,学校树立了“观念兴校、学术兴校、管理兴校”的快速发展理念,“以学科建设为先导,以队伍建设为立足点,以人才和成果为立足点”的工作方针,多次“以学生为中心”,不断 “路漫漫,其修远,我上下求索”,东华的快速发展任重而道远。 新时期东华大学抓住机遇,追求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卓越精神,多次开创“以服务求支撑、以贡献求快速发展”的创新局面,朝着“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独具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前进! 党委书记:朱绍中校长:徐明稚
; 大学概况
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特色高水平大学”的东华大学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勇气,重复着“观念兴校、学术兴校、管理兴校”的快速发展道路,成为“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
一面旗帜。 学校位于中国上海,三大校区分别位于长宁区和松江区,占地约2000亩,校园环境优美舒适,融江南园林特色和现代建筑风格于一体,繁华幽静,集现代和古风于一身,是“上海市花园单位”。 创建于1951年,前身为华东纺织工学院,1960年被国家教育部明确为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首批拥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 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东华大学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以所有工作为主,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快速发展,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 目前有纺织、服装艺术设计、材料科学与工程、旭日工商管理、机械工程、新闻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工与生物工程、外语、人文、理学12个专业学院,还有成教学院、网络学院、体育社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学科涵盖工、理、管、经、文、史、哲、法、教育等9个学科。 拥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博士学位授予点、31个二级博士学位授予点、20个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63个二级硕士学位授予点、53个本科专业。 拥有1个一级学科的国家要点学科,以及材料学、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机械设计与理论(培养)二级学科的国家级要点学科、7个上海市要点学科、1个国家要点实验室、要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检测中心。 东华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要点大学。 东华大学是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40所重点高校之一。 东华大学是全国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61所高校之一。 (年7月修订)
; 教师的人才
印象.东华
目前在校学生近3万人,其中研究生6700多人,本科生近15000人,继续教育学历5000人,各类留学生4000多人。 教职工2800多人,专职教师1200多人,其中院士7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为“新世纪百几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人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援计划”助教人选等 上海市“领军人才”、“东方学者”、“优秀学科带头人”、“浦江”、“曙光”、“科技启明星”等人才计划候选人80多人,光华工程科技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东华大学(延安西路校区)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基于百度地图数据。
; 历任校长
张方佐1951~1952年
华1952~1957年
温春1957年~ 1977年
钱钧1978~1984年
蒋永椿1984~1986年代校长
蒋永椿1986~1990年
周永元1990~1994年
邵世煌1994~2001年
徐明稚2001~至今
; 现任领导人
朱绍中书记
党委书记:朱绍中党委副书记:王以刚、浦弄、殷耀校长:徐明稚副校长:宋立群、俞建勇、陈应应、刘春红、邱高纪委书记:王以刚(兼)
; 历史的变迁
中国是丝绸之乡,古代中国出口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张槊打通西域后,正式开辟了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 成功拉开了东西方最后的窗帘。 古老的中华文明培养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拓,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旧中国,纺织工业是最大的工业之一,同时上海是旧中国最早的纺织工业基地和沿海最重要的通商口岸。 老校门
建国前夕,全国共有18所纺织大专院校,其中6所在上海,上海纺织高等教育有私立中国纺织工程学院、交通大学纺织系、上海工业专科、私立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美孚纺织专科学校、文绮染织专科学校等6所纺织大专院校。 她们在艰苦的条件下纷纷培养纺织技术人员,为中国和世界的纺织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经济和文教事业的迅速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1950年6月,在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华东纺织管理局主办,与上海绵纺织业同业公会合作,首先合并了4所分散的私立纺织大学,命名为私立上海纺织工学院。 为了使纺织高等教育适应全国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纺织工业部经教育部同意,委托华东纺织管理局进一步组合调整上海几所纺织院,以1951年6月合并交通大学纺织系、私立上海纺织工学院、上海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3个院系为基础,新 设有学初、纺织工程、机械工程、染化工程3个系,在校学生1178人。 从1952年开始,全国的大学进行了本科院校的大调整。 1952年至1956年,6所学校合并为(外省5所,上海1所)华东纺织工学部。 按照编入时间的顺序,依次为南通学院纺织科、武汉中南纺织专科学校、四川乐山艺专科学校印染班、苏州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上海华东交通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科、青岛工业学院纺织系,使学校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纺织高等学校。 经协商,全部转入学校系的原毕业生,均为华东纺织工程系出身。
1954年,学校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 1956年,设立夜大学,受纺织工业部委托,设立三年制专业老干部班,各省市推荐纺织工业各级领导干部来学校学习。 195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1960年10月,学校被列为全国要点高中。 从1951年到1966年,经过15年的努力,学校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纺织高等教育专业体系,在校生达4000多人,教师约600人,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全国重点大学。 “文革”期间,华东纺织工程部和全国高校一样,遭遇了大灾难,停课招生停招达5年以上。 1969年学校下放至上海市,1972年4月更名为上海纺织工学院。 “文革”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在思想、政治、组织、教育等方面全面陷入混乱,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根据国家经济建设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原纺织系、纺织系 1979年,学校重返纺织工业部领导岗位,1980年恢复华东纺织工程大学名称。 1981年,国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为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权的首批大学之一,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1985年,经纺织工业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 1994年11月,中国纺织总会管理干部学院(无锡市)合并为中国纺织大学。 1995年9月,学校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1997年5月通过“211工程”可行性论证和立项评审,“15年左右,学校建设以工、管、应用艺术类学科为主,兼顾理科和人文、社会类学科,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
1997年10月31日,中国纺织总会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中国纺织大学。 1998年9月1日,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深化,学校正式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1999年8月,国家教育部和上海人民政府决定将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并入中国纺织大学。 1999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中国纺织大学更名为东华大学。 1999年9月,国家轻工业局上海玻璃搪瓷研究所并入东华大学。 截至2000年底,学校已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9个硕士点、27个本科专业点。 本科生年招生规模超过3000人,研究生年招生规模超过500人,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达到12600人。 材料学、纺织、服装、染整、机械、自动化等以前流传下来的学科专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此外还有计算机、通信工程、材料工程、环境工程、工业设计、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高科技和艺术类、应用理科、人文社会类学科的
; 国际交流
东华大学十分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大力推进国际化战术的实施。 与世界100多所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及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积极推进联合办学,与加拿大卡尔顿大学、日本服装文化学院、德国劳特林根应用科学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名校开展6个中外联合研究机构和项目,并先后与美国纽约时尚学院、英国伦敦艺术大学、意大利米兰
纺织化工学院( itech )等10多所大学建立了学生交流项目。 从1995年开始,东华大学每年负责上海市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服装论坛。 2004年5月成功举办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包括纺织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第34届acm国际大学生方案设计大赛亚洲区预选赛、第25届国际数据工程大会、2009美国纺织学会、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等高层次 此外,学校还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公费留学生项目,选拔优秀学生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联合培养。 年,成为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的单位,为非洲国家培养了纺织专业的高级专家。 东华大学是1954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最早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大学之一。 东华大学不仅设有中国政府奖学金、上海市政府奖学金大学,还设有东华大学“校长奖学金”以鼓励优秀的新生和留学生。 2002年成立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全面负责留学生的招聘、培养和管理,从此留学生教育开始飞速发展,连续几年成为全国大学留学生规模增长最快的大学之一。 2009年有来自113个国家的3140名留学生,规模居全国高中第12位。 年,有4000名来自122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在学校学习,在校留学生总人数名列全国高中第11位。
; 科学研究
宇宙飞行英雄
基于“多轮特色、拓展基础、加强交叉、按需快速发展”的学科快速发展思路,学校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五”“211工程”建设被“211工程”部际协调组正式确认为“优秀”。 纺织科学与工程是全国81个一级学科的判断,两度位居全国第一。 2009年,邱均平等编撰的《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报告》中,学校48个二级学科中有18个学科比去年达到一个等级,特征等级学科从9个增加到15个。 在2007年国际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公布的最新数据统计中,学校工程、化学、材料等3个学科名列世界前1%的学科行业。 依托国家和教育部科研基地,学校多次与产学研结合的学校特色,为国家科技攻关、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学校连续8年获得16项国家级科技奖励,年首次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拥有973名首席科学家。 学校连续三年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连续两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 纺织类三大检索论文的收录总数超过了世界其他9所著名纺织大学的总和。 的申请和授权专利数量也在持续增加,比较有效的专利在全国高中排名第12位。 此外,学校的许多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航天、军事、建筑、环境保护、新材料等行业,特别是为我国神五、神六、神七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贡献。 截至2007年,全国开展了13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累计颁发1279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约占所有博士学位获得者的0.33%。 东华大学共获得8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学位论文数在全国高校排名第30位,是上海部的属高校,总数仅次于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与同济大学并列第三。 世博会的“小球矩阵”
要点科研机构国家要点实验室纤维材料改性国家要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中心及检测中心国家环保纺织工业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国家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眼镜玻璃搪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中国轻工业珠宝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教育部要点实验室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要点实验室高性能纤维及 产品教育部要点实验室( b )现代服装设计与技术教育部要点实验室生态纺织教育部要点实验室教育部研究中心教育部产业用纺织工程研究中心纺织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磁约束核聚变教育部研究中心
; 特点专长
东华大学的特点专业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二级学科一直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名列第一,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名列第一。 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东华“白菜”
服装院校密切合作。 东华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具有工程技术与艺术设计相互渗透、服装学与其他工程学科相互交叉的办学特色,是全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校服装类学科之一,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人才培养体系。 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是国家唯一的大学服装业要点建设学科和国家级特色学科,是上海市大学的要点建设学科,是国家教育部“211工程”的要点建设学科。 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有服装行业的政府管理部门、国内外企业品牌公司、大学、外资机构等。 从事服装款式和版型的设计、服装数字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企业品牌的策划和商品的策划、零售管理和国际贸易、营销和管理、生产线的组织和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和成品的检测、功能防护服装的研究和开发等工作。 本专业毕业生多年就业率100%,是服装界公认的企业品牌专业。
; 人才培养
花园校园
学校秉承“严谨、勤奋、求实、求创新”的优良校风,以“崇德博学、砺志尚实”为校训,推行“都以学生全面快速发展和成才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国际化的办学视野和严谨的教育管理,面向世界 2006年,学校获得教育部本科教育水平认定为优秀。 学校不断深化学分制改革,对全体学生实行“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扩大口径、柔性化的专业教育”。 对业余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次个性化教学”,并在完善的学分制基础上,推行专业大分类别招生、培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一到两年后,可以在专业大类内自主选择专业(方向)。 我校艺术类招生享有与独立设置艺术院校同等的自主权,获得了本科招生自主选拔录取考试。 2007年,学校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 被评为国家级教育名师1人、国家级教育队伍4人、国家特色专业项目8人、教育部双语教育示范课程3人、国家级精品课程12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10个。 学校首次试点“优秀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大学”之一,纺织工程、材料工程为“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行业”。 近年来,学校有7篇论文入选“全国100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被提名,优博论文总数排名全国高校第31位。 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美国大学生数模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央电视台cctv杯全国模型大赛、上海市发明创造三枪杯大赛等重大赛事中多次获得特等奖 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2009年,在麦可思全国211所大学就业能力排名中,东华大学排名第25位,当时获得“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 有名的校友
程正迪
程正迪: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981年和1985年先后获得中国纺织大学(东华大学前身)化纤类硕士和美国rensselaer理工学院( rpi )化学系博士学位,历任著名高分子物理学家bernhard wunderlich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国内多所大学或研究所客座和顾问教授。 获得了美国总统青年科学家奖( 1991 )、美国物理学会john h. dillon奖章( 1995 )、北美热解学mettler-toledo奖( 1999 )等多项奖励。 现在是akron大学的robert c. musson &。 trustees讲座教授和高分子科学系主任,《polymer》杂志北美资深主编,北京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长江讲座教授。 周翔: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4年9月出生于上海,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5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程系(东华大学前身)染化系。 先后担任中国纺织大学化学工程系副主任、主任,中国纺织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东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要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周立功:东华大学自动化与计算机系、高级工程师、中国单片机学会理事、中国海洋大学讲座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一研究方向是嵌入式系统与现场总线,目前从事80c51、arm与nios ii等软件核心soc的研究与开发 1994年11月创立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快速发展有限企业、广州致远电子有限企业,除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外,还继续从事实际技术开发工作,担任首席系统设计师和软件设计师,与单片机 何吉欢:东华大学现代纺织研究院应用力学学科研究员、东华大学博士生导师。 2008年首届“科学前沿——中国卓越研究奖”(何教授于2005年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NONONLine Arscience Sand Numerical Simulation”上发表的论文“homotopyperturbation”。 根据汤姆森科技新闻集团“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的分解,1997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哪位教授在该行业的21个副本中被引用了306次。 此外,他在工程行业发表的25份副本引用次数达881次,材料科学行业的16份副本引用次数达87次。 根据web of science的统计,何吉欢教授迄今为止已收录137份副本,共计被引用3913次。 何鸣元: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出生于上海市。 1961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程系应用化学专业。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企业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李绥:上海爱登堡电梯有限公司创始人,现任该企业董事长兼总经理。 伊甸堡企业是全国“重合同、守信用”单位、上海市高新技术公司、上海市服务诚信( aaa级)先进单位。 企业拥有众多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专利技术,产品被评为上海市名牌产品,被市科委列为上海市要点新产品。 上海爱尔登堡电梯有限公司与德国keb、英国ct、德国谢尔登堡、德国穆勒、德国阿尔法等欧洲知名制造商全面合作,专业从事高科技、数字电梯的研究与开发,世界电梯 不怕:全国政协副主席、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梅自强:中国工程院院士,纺织工程科技专家。 1929年4月出生于江苏常州。 兼任国家纺织工业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级高工、东华大学现代纺织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 郜宏:华腾地毯有限企业董事长兼总经理。 东华大学纺织工程本科专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硕士。 华腾地毯的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居全国前列,市场销售互联网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腾地毯的产品质量通过了美国和欧洲最严格的审查、检测和认证,因此畅销国内外。 产业园目前聚集了近10家地毯相关厂家,企业的目标是建设中国最大的地毯产业集群。 邓建秀:女,汉族,1935年11月出生,山东青岛人,195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9月参加工作,华东纺织工程系纺织工程系棉织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1981年至1982年纺织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 1982年至1987年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书记处书记。 1987年至1998年国家计委副主任、党组织成员(正部长级)。 1998年至2001年国家快速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织成员(正部长级)。 2001年就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第十届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吴文英: 1963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系。 1983年3月,调任纺织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 1993年担任中国纺织总会会长、党组书记,兼任中国仪征化纤集团理事长等职。 1998年3月担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建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丁晓东,现任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常委、博士、教授。 1986年8月至1988年7月在中国纺织大学应用数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1988年8月至2000年12月在中国纺织大学工作,曾任基层党总支副书记、新闻学院副院长等职的1996年9月至2003年3月担任东华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 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的2000年9月至2000年12月担任东华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的2000年12月至2007年11月担任过上海市教委高等教育处副处长、处长的2007年11月起担任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务委员。 兼任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的上海市产学教育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上海市实验室管理研究会秘书长《实验研究与探索》杂志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电路设计竞赛上海组委会副主任等职。 李培根: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家。 1977年毕业于上海纺织学院(现东华大学),1981年在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并留学美国。 1987年在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华中理工大学就业。 黄关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 现为民建上海市委主委、民建中央副主委、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 1963年1月毕业于华东纺织工程系机械系。 1992年协调中国纺织机械厂(中国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担任厂长、社长、理事长。 1994年担任上海太平洋机电(集团)有限企业总裁、董事长、顾问。 1997年6月至今,就任民建上海市委主委。 1998年至今担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1997年11月至今,就任民建中央副主席。 曾任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唐葵:在中国东华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学位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方源资本总裁(淡马锡控股前高级董事总经理、美国高盛集团前董事总经理)。 方源资本是集中在中国市场的最大私募基金之一其优势是决定于中国本土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国际资本 2000年至2002年间,唐先生担任高盛直接投资部执行董事,后被任命为高盛亚洲区投资银行部董事长,负责电信、媒体和科技行业投资银领域的工作。 他现任上海国际股票投资基金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创业投资协会理事、中国2005委员会理事。 王天凯:东华大学化纤专业69届毕业校友。 2000年,他担任中石油等国有积分大公司监事会主席。 2003年,调任中国恒天集团有限企业董事长,次年担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2008年兼任中国工业协会副会长、党委副书记。 周永元: 1958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程系纺织工程专业。 毕业后留校任教,原华东纺织工程部副院长、中国纺织大学副校长和校长。 1992年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起为博士生导师。 曾任全国纺织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教委科技委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技术顾问、上海服装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邱冠雄: 1962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程系(现东华大学)纺织工程专业。 曾任天津纺织工学院院长、天津工业大学校长。 谭茜艺:全国妇联第五届副主席。 上海市人,汉族,现任杨谭顾问企业和杨谭有限企业的董事、总经理。 1959年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获得纺织机械学士学位。 1983年在上海市第八届妇女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上海市妇联主任,同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妇联副主席。 1985年至1991年,调任青岛新闻网社香港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兼经济部部长、经济职工组副组长和女职工组组长。 1992年与杨振汉先生共同创立杨谭顾问企业和华贤有限企业等公司,担任董事总经理。 现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分会副会长兼中国纺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妇女干部学校顾问教授,中国妇女快速发展基金理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理事、上海市妇联执行委员、上海市女工程师联谊会名誉会长、上海市妇女公司协会名誉会长、香港各界妇女联合会永久会员、 兼任福建省海外女副会长及上海市海外联谊会理事、广东省海外联谊会理事和广州市宣传协会名誉协会会长等职的王锦萍:原中国纺织大学推广副部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贝聚泷:东华大学纺织化61届毕业,原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督的国有独资大公司集团-恒天集团董事长东华大学顾问教授。 李新贵:东华大学材料85研究生毕业,博士,博士生导师。 该大学材料化学研究所所长。 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 1999年当选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0年由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现任同济大学材料化学所所长。 同济大学材料化学所所长和东华大学纤维材料国家要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复旦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要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蓝委会理事。 沈光明: 1989年毕业于东华大学管理系研究生,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高级经济师,1994-1999年为浙江省外经贸厅部长,1999-2001年为海宁市副市长,现任浙荣大集团监事、投资部经理。 朱勇:东华大学纺织机械83届毕业,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历任上海纺织控股(集团)企业副总经理、总经理、上海领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现任上海纺织控股(集团)企业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上海纺织(集团)有限企业董事、总经理、上海领导(集团) 陈克强:东华大学纺织化79研究生毕业,武汉科技工学院院长。 徐佩莉:浙江绍兴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研究生学历,副研究员,1977年1月毕业于华东纺织工程系机械系化纤自动化及自动装置专业。 现任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计算机领域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新闻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女人才研究中心主任。 曹成生:通纺50届出身,香港格致机械有限企业董事原东华大学香港校友会会长、中国纺织大学校友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 黄茂福:民盟上海市委副主任委员、教授。 毕业于华东纺织工程部,现担任民盟上海市委副主任委员、民盟中央委员、上海市人大代表、英国染色家及颜料家学会会员、上海纺织工程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纺织出版社编辑委员等职。 曾任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副校长。 端小平:中国纺织大学化学纤维91届出身,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秘书长。 董炳根:华东纺织工程系纺织机74届毕业。 深圳华联快速发展集团董事长东华大学深圳校友会会长。 朱晓明:享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获得中国纺织大学电气自动化学士学位和工业管理硕士学位和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 兼任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的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管理科学学会理事长国际管理学会( iam )会员。
; 社会声誉
《世界经理人》周刊评选出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mba排行榜”2008年排名全国第15位,上海第2位,2009年排名全国第14位,上海第3位。 年位居全国第12位,上海第2位。 2009年,在麦可思全国211所大学就业能力排名中,东华大学排名第25位。2009年,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估报告》中,教育部直属高校排名第15位的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奥林匹克大学选专业-志愿者注册指南》。 “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排在全国36位,位于上海第4位的“大学专利排名100强”排在全国25位,位于上海第4位。 “211工程大学教师综合效率排行榜”全国第7位“中国大学教师效率100强”全国第35位,上海第5位“中国华东地区大学师生科研效率排行榜”第9位“中国大学高端成果100强”全国第37位; “211工程大学教师人均综合效率排名”居全国第6位,“中国大学科学技术奖排名”居全国28位,居上海第4位。 年,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辑》( the qs )《世界亚洲大学排行榜》中,中国大陆大学排名第26,全亚洲第151。
; 松江校园
东华“镜月湖”
东华大学松江校区位于松江新城,松江大学园区东北部,北临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南靠历史文化名镇上海之根松江。 松江大学园区距离上海市中心30公里,周围沪杭高速公路、沪青平高速公路、318国道、轨道交通9号线等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便利。 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占地约1500亩,已有建筑面积近33万平方米,拥有图书馆、体育馆、多媒体教室、基础与专业实验室、拆解测试中心、会议中心、电影院、活动室和多功能餐厅等先进的教学、科研与生活设施, 松江校园建设以人为本,旨在建设生态化、人文化、新闻化、现代化的大学园区,融江南园林优势与现代建筑风格为一体,体现东华大学独特的校园风貌。 校区中心有100亩湖泊——镜月湖(被国家水利部正式命名为“国家生态水利风景区”,成为松江区7个水利风景区之一,也是松江大学园区中唯一的国家生态水利风景区。 )和照片文字新闻中心大楼的标志性建筑物,周围环绕着教育区、实验区、学院区、运动生活区4个区域。 1
标题:“东华大学”
地址:http://www.ao2i.com/bjjy/17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