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409字,读完约21分钟
社会主义的初期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说:“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可能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可能需要比上一个阶段更长的时间。 ”
1981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几个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期阶段。
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目前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 党的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系统,是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的认知上的飞跃。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突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精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是什么,以及如何建设这种经济、政治和文化。
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实现的小康还处于低水平、不全面、快速发展的不平衡小康,要巩固和提高目前实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长时间的艰苦奋斗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首要矛盾没有改变。
党的十八大强调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首要矛盾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快速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 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的国情,推进任何方面改革的快速发展都要牢牢立足于这个最大的实际。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意义和首要特征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意义
党的十三大确定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多次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现实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的含义揭示了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的含义揭示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迅速发展程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个基本含义相互区别、密切相关,构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 这里所说的初期阶段,不是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初期阶段,特别是指我国在生产力快速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这个阶段既有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未确立的过渡期,也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实现的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有明显的区别。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之后的新的历史快速发展时期,它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许多经济成分,因此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在社会性质上有明显差异。 从经济基础上看,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从而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否牢固地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上。 新民主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处于指导地位,但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 因为这一时期社会的阶级关系、第一矛盾以及这个决定的根本任务也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迅速的程度还很低,但毕竟属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新社会范畴。 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尚未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过渡的历史阶段。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首要特征
党的十七大从八个方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拆解和概述。 第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而且生产力水平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时间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法还没有根本变化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影响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改革攻坚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第三,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而且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根本扭转。 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各方面的利益很难统一兼顾。 第四,协调快速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快速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难以缩小城乡、地区快速发展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任务。 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快速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稳步贯彻,民主法制建设和扩大人民民主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诉求越来越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迅速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且面临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中占有特点的压力日益加剧,而且
3 .准确把握科学认知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不是离开社会主义,后退回到“补缺资本主义的课程”,而是扎实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繁荣,使广大人民从实际感受中更加支持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快速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在多次社会主义问题上,只谈性质和方向,只谈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谈程度和水平,不说性质和方向,人们就会陷入盲目冷静的状态,发生“左”或“右”的错误,从而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挫折和损失。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时间性
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 邓小平指出:“虽然现在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实际上没有资格。” 所谓“失格”,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的低阶段”——社会主义阶段的“资格”不够。 这样的“不充分”表明:首先,物质技术基础方面不充分,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方面也不成熟。 这反映了中国当前所处的快速发展阶段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构想的未来社会快速发展阶段基于物质技术存在很大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程度方面的不足。 初期阶段的长期性,基本上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设社会主义所需的物质基础决定的。
我国改变生产力快速发展水平落后的基本情况,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现现代化,是一项漫长的历史任务。 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历史阶段,实现其他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市场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任务,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生产力基础。
社会主义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 当今世界生产力迅速发展,我们必须实现的现代化,更是艰巨,承担着许多复杂的任务。 另一方面,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继续完成的历史任务,我们需要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 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象征新闻化的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压力。 这一切都决定了我国要进入生产力比较发达、社会主义制度比较成熟的阶段必须经过漫长的初期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首要矛盾
1 .党的关于八大社会第一矛盾的论断
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首要矛盾,是人民对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情况之间的矛盾。”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认为,重视和处理这些矛盾的目的,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我们的经济迅速发展,使我们的文化比较顺利,使全体人民都处于当前的过渡期。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社会第一矛盾的论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将党和国家事业的要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进而对我国社会的第一矛盾进行了新的概括。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几个历史问题的决议》规范地阐述了我国社会的首要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要处理的首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首要矛盾,与这个阶段的全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全方位勾结。 这个第一矛盾有其特定的历史拷贝。 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言,“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需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提高,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 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水平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法的落后。 的第一个矛盾,深刻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 从社会需要上看,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群众对旧社会被压迫的社会诉求得到广泛释放,人民对新的社会制度能够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寄予了厚望。 从社会生产方面看,经过几十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实力取得了巨大的增长,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也发展得相当迅速,但生产力落后、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 在我国社会的第一矛盾中,生产力落后是长期以来矛盾的第一个方面。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际和国内的因素,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然在一定范围内长时间存在,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加剧。 对此,我们一定要有冷静的认识,用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来应对。 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支配和影响其他矛盾的首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和第一个副本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现党和国家事业重点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年,邓小平在“多次四项基本大体”讲话中,多次提出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道路、多次无产阶级专政、多次共产党领导、多次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四个基本大体。
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七大又迅速发展了基本路线的副本。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文案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四个基本上反复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道路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基本方针,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首要矛盾,同时,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全面推进历史进步,民富国强、民族振兴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第一副本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是基本路线确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要求。 “富强”是经济行业的目标和要求,“民主”是政治行业的目标和要求,“文明”是思想文化行业的目标和要求,“和谐”是社会行业的目标和要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现实中表现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统一。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副本,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迅速发展生产力本质要求的“多次四个基本”,回答了解放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政治保证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 “多次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的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全面准确地解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是正确认识和解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内在要求。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指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有了这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一定能取得胜利。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这是我们党卓越以前传下来的,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方针概括为党的基本路线,不仅是改变我国欠发达的现状的需要,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奋斗精神。
3 .毫不动摇地重复党的基本路线
多次党的基本路线,都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要重叠党的基本路线,把四个基本相同的再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四个基本上既要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个基本上几乎新的时代内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四个基本上要把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到快速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四是基本上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迅速发展的政治基础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迅速发展进步的活力来源。
四个基本上是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要鲜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实行资产阶级自由化,即反对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主张资本主义制度,主张全面西化,是从根本上违背人民利益和历史潮流的,是坚决反对广大人民的。
毫不动摇地重复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四个基本大体、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的最可靠的保证。 实践说明,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快速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副本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首要经验的科学总结。 党的十五大按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文案。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迅速发展市场经济,解放生产力,迅速发展。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成果。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迅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实现社会稳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平、生动活泼的政治形势。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的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迅速发展民族、科学、中青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快速发展和大繁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根据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稳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建、共同享受的大致情况,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处理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 .正确认识和解决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
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必须正确认识和解决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关系。 共产主义是共产党理想的信念和精神支柱,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有区别和联系,辩证法统一在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所有历史过程中。 共产主义是伟大的社会理想和科学的理论体系,也是现实的运动。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归根到底是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 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了前进方向,最低纲领具备实现最高纲领的必要条件。 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多次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与道路的统一、目的与过程的统一、快速发展与快速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的统一。
科学明确和正确解决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冷静成熟的重要标志。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反复统一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毫不动摇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快速发展战术
一、“三步走”的快速发展战术
1 .建设以我国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构想
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指出,“从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可以在第二阶段进行思考:在第一阶段,建立独立、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经济站在世界前列。 ”。
2 .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快速发展战术
1987年4月,邓小平首次采用“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提法,分三步走,基本确定了实现现代化的战术。 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邓小平“三步走”的快速发展战术构想已经明确。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战术的部署大致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了一番,处理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加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
我国在提前实现“三步走”战术第一步和第二步战术目标后,为了把第二步战术和第三步战术很好地结合起来,根据邓小平逐步、分阶段、分阶段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战术思想,党的十五大走“三步走”战术的第三步 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后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国民经济更加快速发展,各制度更加完善的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三步走”的战斗
从“两步走”到“三步走”的快速发展战术的明确,强调了我们党对我国国情认识的深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反复实践中检验真理,迅速发展真理的品格。 这个快速发展战术是全党和全国人民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纲领。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深入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从我国整体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快速发展的不平衡小康的实际出发,用大致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党的十七大根据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我国的快速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增强快速发展的协调性,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正义。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四是加快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费用模式。
十八大从“五个方面”进一步充实十六大、十七大明确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转变经济快速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快速发展平衡、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至10年翻了一番。 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工业化基本实现,新闻化水平大幅提高,城市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快速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是人民民主主义不断扩大。 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进一步发挥。 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设,司法公共说服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三是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基本建设,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整体实现,全民教育水平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 就业变得更充分。 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 社会保障全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减少,第一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 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标题:“2014考研政治考前点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地址:http://www.ao2i.com/bjjy/17787.html